范文大全

首页 范文大全 正文

目送读后感

2023-07-16 11:39:41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1569下载站小编为您整理的这篇“目送读后感”的内容,作者写的作品,其精彩程度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阅读后应该通过读后感来展现对书籍的新见解,您也对写好一篇读后感充满兴致吧?想获得更多关于该主题的资讯请您继续往下看!

目送读后感 篇1

出自龙应台的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对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文章中,作者的儿子在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坚毅”的心灵不断抵挡母亲的靠近,当作者的目光紧紧目送他远去,企盼他回头时,他却自顾自地离开了。

也许是不孝顺,也许是听腻了,也许是厌恶母亲,也许是叛逆期……我不喜欢这位儿子。他可曾知道,母亲为了他付出了多少,承担了多少的经济压力。母亲就为了让他回望一眼就这么难吗?也许是的。儿子还没长大,还不懂母亲的艰苦,母亲的目送让他觉得难堪,让他觉得是一种稚气未脱的表现。他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独立去面对一切的新事物。或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将会对他的母亲越来越冷漠;或许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会破茧成蝶,成为一个孝顺的小伙子。

在我抱怨作者儿子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周末返校的时候,也总会出现送别的情景,母亲那不厌其烦的嘱咐声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每次都是这样,已经和母亲说再见了,母亲那些话还是会紧跟过来,我越嫌她唠叨,她就说得越大声,我已经走远了她还在说个不停,像蚊子的嗡嗡声一样,在耳边一直不停地响。

不懂事的我总是“落荒而逃”,我仿佛感受到了母亲炽热的目光聚集在我身上,就像作者一般“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作者一样等待着我消失前的回头一瞥,而我就像作者的儿子一样,一次也没回头,一次也没有……

我深深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我原来一直都被包围在爱的目光中,而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是我回望该多好,这样我就可以看见母亲脸上绽放的灿烂的花朵。

哦,原来有一种爱叫目送。

目送读后感 篇2

题记

《目送》,写的是被时间带走的父亲,长大疏远的儿子,以及渐渐老去的母亲,还有龙应台自身的落寞、脆弱和不得不放手时的无奈。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渐渐开始与父母疏远了。这是我最近一次和爸爸聊天才发现的变化。当时,我靠在厨房的操作台边看着爸爸洗水果、切水果,动作熟练。我们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也忘了是在说什么了。突然,爸爸叹了口气,说:女儿,你最近怎么都不和我说事儿了?是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不想告诉爸爸我在想什么了?小时候那个总是抱着毛巾,拉着爸爸衣角去上学的身影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个挎着书包,和朋友在路上飞奔却不回头看一下的背影。不知不觉,我离他们也越来越远;不知不觉,我也成为了那个将在小路的转弯处消失的人。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变得拒绝接受父母的关心。对着递过来的外套,我们会说外面不冷,不用。妈妈费心为我们热了牛奶,端到书桌上让我们写完作业之后喝,我们曾否偷偷倒掉?下着濛濛细雨的时候,对着爸妈递过来的伞,我们会回答雨那么小,淋不湿的。我们又何时注意过,被拒绝之后的爸妈,是多么落寞。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只是金钱或者物质的付出,更多的是离开,放弃你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没错,成长意味着你的心智将会成熟,你的思考事情的方式会更加的理智,你会变得更加独立但这也意味着,你的父母,你的家,会被抛在后头。太阳还会无休止的升起又落下,花朵也会绽放而又再次凋谢,身边的车水马龙也转瞬而逝。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在时间里停留,包括那个家,那些人。

看完这本书,我开始去珍惜、去感受。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还在身边的父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这样,我才可以在我垂垂老去的时候,再重新听听妈妈炒菜的声音,家中弟弟妹妹嬉闹时的声音,爸爸教我功课时的声音;再重新感受夏夜里粘稠的晚风穿过头发的感觉,清晨陪着家人去买菜时市场的空气中弥漫的鱼腥味钻入鼻子的感觉,还有和爸爸赤脚踩在草地上时脚底所传来的刺痒的感觉。这样,我才能拥有一段年老时能够拿来当做珍宝的,幼时的回忆。

目送读后感 篇3

合上《目送》这本书,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第一篇文章,它写的是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这篇文章出自伟大的作家、教育家龙应台之手。与其说这本书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诠释与感悟,不如说这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写照。书中一幅幅熟悉的画面,一件件普通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亲人的离去,朋友的挂念,一幕幕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作为中学生的我,或许对生命理解的并没有那么透彻,对亲人的离去也没有感触那么深。但我却对龙应台目送儿子华安上学的这件事深有体会。龙应台以母亲的角色来向我们诉述看到儿子头也不回的走向登机口的画面,即使与儿子是同一所大学,儿子宁愿去坐公交车也不愿意与母亲坐同一部汽车回家,过马路时再也不愿意让母亲牵起自己的手。虽然这看上去是一件件很小的事情,但对作者的内心却造成了伤害。这也让我明白了,处在青春叛逆期的我,平时随口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对父母是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记得每一次放寒暑假,我总是喜欢和爸爸妈妈对着干,不仅没有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还喜欢给父母增添许多麻烦。每一次妈妈用关怀的眼神问我做完作业了吗吃了饭吗我总是很随便的回应妈妈的关心。有时我甚至在想,不要放假,赶快回学校,这样就可以脱离爸爸妈妈的管教,不用听妈妈在家那令我厌烦的唠叨,我认为上学是种解脱。因为是寄宿学校的关系,父母无法给我们打进电话,只能是我们给父母打电话。然而我一学期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用手指头也能掰出来。看完龙应台的文章可以感受得到,作为一个母亲面对自己孩子冷漠的态度,内心是多么的伤感。

现在回想起我之前对父母做的种种行为,心里特别的惭愧。我不能以青春期为借口,去发脾气,无理取闹。在平常的生活中,要耐心的听父母的教导,他们的啰嗦只是为了造就一个更好的我。在节日时,要主动的给父母打通电话或者再忙都要发一条暖心的短信,告诉他们我很好,我长大了,不需要他们担心这么多。或许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问候这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于父母来说就能温暖到他们,让他们安心。

不要再这么任性下去,多一份耐心与关爱,少一份斥责与无奈。也许最后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目送读后感 篇4

人的一生有限,不可重来。但往往会有人说,时间太少,来不及做。每个人都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事,一生过得精彩,不后悔。其实这没有答案。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方法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同。所以导致结果也不同。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来自书中的原文,作者的这段话,不知打动了多少人们的心。但作者想要表达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大道理。

当一个人的一生步入中年,年轻时所追求的名利、地位、金钱都身在何处?但平静下来才发现,自己的父母已渐渐的老去,年轻时答应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已烟消云散,允诺要把他们接到身边来住的话语已抛在脑后。自己的孩子已慢慢地长大,不再愿意呆在家里,想要自己出去探索,独自飞翔。所以现在回想以前自己所做的一切,有多少时间和日子花在了根本记不得在做什么的事情上。为什么不花一些时间与父母一起聊聊天、说说话。不多花一点精力陪孩子一块玩耍。反而把时间放在工作里,放在手机上,放在发呆中。

想让自己的一生不留遗憾,其实不是挣到许许多多的金钱,不是得到多高的名声和地位。反而是与家人们一起谈天,一起玩耍,来一趟说走就走的美妙旅行。我相信,这一定是会永远记在脑海中的回忆。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的陪伴在家人朋友们身边,好好的珍惜当下的时间。让自己的一生不留遗憾!

目送读后感 篇5

《目送》是龙应台关乎家人的一本书,她谈父母,谈兄弟姐妹,谈朋友,谈子女……龙应台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让我知道人生好像不应该那么狭隘,纵然影视剧里讴歌的爱情感天动地,但似乎人生不应该只剩下爱情,人生之广阔,若是仅仅被一种情感拘束,该是多么的可惜。作者的每一篇文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层层叠加,是需要连贯下去看的。于是,其实有些看似是废话的话,是她预设的情感基调。而看到了最后,那些积累的感情一下子爆发出来,便是“眼泪决堤”。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在乎他们的点点滴滴。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幼时上学,父母目送我们上学去,我们渐渐长大,离家工作,父母目送我们奔赴他乡拼搏去,而后成家立业,父母目送我们走向自己的小家,最后的最后,不过生死有常,父母在我们的目送下去往另一个极乐世界。渐渐地,我们长成了父母的样子,一次又一次地目送我们的子女。这个世界的轮回就在此间的种种的目送中更替。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朱自清《背影》中,他目送着父亲蹒跚着自己略显肥胖的身躯去为他买橘子,本是多么轻易地事情,可是与朱自清以往对于父亲的形象大大的不同,那个负担着一大家子的生计花销,把所有的责任压在自己身上的父亲,那个理应无所不能的父亲,那个还是正当年的父亲,终于在岁月的折磨下倏地老去了。为儿子买完橘子的父亲也需要目送着年轻的朱自清先生自南京去北京读大学,自己的孩子就这样长大了,父亲自然也有他的不舍,可是种种情感只能藏在心里,毕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发展,分离是必然的。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这种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中国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并且将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隐忍情感的融汇在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在当时混乱的世道上,一切的变动分离,我们只能怨,这能默默承受,却没有一丝办法去改变。

人,得于父母赐之生命,本来就是新的个体开展一段新的旅程,总归是要自己往前走。他们至多只能陪着走一段,将我们渡过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后便在那渡口,开始无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须知道,这是回不了头的单程旅行。可我们总觉得,好像人生除了这样那样的目送之外,理应与父母有些更加深刻的联系,可是总是迫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很多个我们最后什么也没做,只剩下呆呆地站在原地目送他们的离去,在最后一次的目送之后,留下了无尽的可惜。

即使通透如龙应台,也在父亲去世时留下了诸多遗憾,倘若可以的话,她该带父亲回老家山东好好看看,看看父亲自20岁之后就再也没见过,思念入骨的家人邻居,该和父亲好好聊聊当初的抗战岁月,更多地了解父亲这跌宕起伏的一生,该好好陪陪他,带他出去走一走,看看大江河山,不至于最后那段日子那么难熬……该做的事情那么多,龙应台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只有在书中引以为憾。

而后对于母亲,龙应台似乎就从容多了,“对于母亲,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这便是作者之后的醒悟,她放下工作,专心陪着妈妈,每天一通电话,但凡陪着妈妈,便放下手中的工作,即使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用更多的耐心对待有着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与友人一起探讨该如何给生病的妈妈以最好的关爱。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相信每一颗炽热的心都曾经默默地许下宏愿——在自己衣锦还乡后,定要让为自己操劳一生的父母住进豪华的房子,日日享受山珍海味。遗憾的是父母总是衰老得那样快。他们大多等不到孩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做子女的所构想的美好愿景还来不及实现就成了一纸空文。所以我们则更应该趁着父母健在,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每一天,努力地做些不止目送这么无奈的事情吧。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暂,有着鸿爪雪泥飘萍之末的孱小和飘忽,生命的无常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留下的便是一生的悔恨与无奈。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趁着父母身体康健多尽孝道,也许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也许只是几块他们爱吃的点心,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问候,这些东西在父母的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因为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在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

人多是吃一堑长一智的,可很多事吃一堑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大到我们终其一生去弥补都不为过,所以看《目送》,读龙应台笔下平淡,日常的故事,从这些日常琐碎的事情中得到感悟,不失为一件美事。

目送读后感 篇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便是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被这段话所深深地震撼到。仍记得每次同父母吵架吵的不可开交,父亲总会丢下一句,“等你做父母就明白了。”不得不说这句话在大部分程度上的哲理性。总是当我们也为人父母以后,才能真切而深刻地体会父母的心绪。当然,这都是在我换位思考之后得到的结论。毕竟于我现在而言,真的为人父母还尚且有些许距离。

将这段话默默地默默地再于心中咀嚼一次,震撼之后,便是被作者字里行间的心酸的体谅而湿了心灵。儿女终有一日会长大,会独立,会渴求自由,会想要挣脱家的枷锁。做父母的,唯有放手让他们去试,去闯-哪怕受伤,哪怕无望。此所谓,“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在好不容易到了成人之日后,接下来的日子,就连自己的离开家出发也有了充足的理由-“我已成年,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我们背上行囊,无惧艰险,毅然前行。那时感觉,家外面的世界,连空气,都如此清新。

那么,多年后呢?

龙先生在后文中解答了这一问题。她会为老年痴呆的母亲耐心地解释自己是她女儿,会为了让母亲安心想出盖章的方法,会在打电话时缓缓地与母亲解释,会告诉她:“你是个很伟大的母亲。你的儿子女儿,都是博士,最小的也在读硕士。”当然,这一切刚好是在她为人母后。

那么这里,我想问:何为目送?龙先生取书名为目送又有何意?

其一,正如书开篇所言:是为人母的目送自己的儿子,在成人后的展翅高飞。一层为儿子的优秀自豪,天下万人,唯独我儿:另一层,又为儿子成人具有足够的能力以后不再需要自己这个做母亲的.庇护的失落。然后,智慧如龙先生,深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生轨迹。于是,唯有目送。

其二寓意,蕴藏在书的中后篇,其中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在书的最后一章中。先生用了整整一章细细琐碎记录了另一目送:父亲辞世。先生并未用如何浓墨重彩的笔墨进行描绘,只是简单的语言以及平实的行动描写,所用修辞与修饰可谓寥寥。然而,正是于这简单的日常对话与生活行动中,愈发真实地感受到先生对于父亲辞世浓浓的不舍与悲伤。这是切身体会,亲自目送。

我无法道明这本书相较于其他同类书籍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为修饰,也没有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它有的,只是心底最真实地情感,所描绘的,也仅是此物罢了。也或许,朴素情感便是其突出的最大法宝吧。

读罢此书,不可否认,激动之情久久回荡胸腔,不可抑制。龙先生用最朴实的笔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种真情。每一种都直抵人心最深处,每一种都牵动人的心绪。于还未为人父母的青年来说,此书必是探明父母心绪的良品。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竟是真的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读后感 篇7

我读了龙应台所写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觉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归》跟“目送”有些关系,其余都很杂乱,几乎与“目送”没有关系,所以,大致内容我也概括不出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边,因为他认为,这种廉价的小货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的车子。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父亲对“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这本书的第八篇:《母亲节》里,有一段有趣儿的文字,是一些对话,我一边看,一边想,貌似我和母亲也有过这类的的对话……

目送读后感 篇8

8月的一天,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条消息“璜泾镇园林桥发现一具浮尸。经网友爆料,浮尸为男子,太仓市雅鹿村人,年仅21岁。因英语四六级未过,与家人发生争执,被家人骂了几句,便在璜泾老街怀仁路桥北超市旁边跳河了。”

看到这样的消息真是让人惊愕,让人痛心。为年仅21岁流失的生命痛心,更为付出21年辛劳的父母痛心。这让我想到龙应台女士在《目送》中写道:“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现在的年轻人,总以工作忙为借口,长时间不去探望家中年老的父母,老人的健康和心中的那份寂寞有谁能安抚。更甚的是90后,00后的孩子们,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顺他们的心,就会以极端的方式报复父母。他们中有几人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和辛劳,又有几人能懂得感恩呢?

“百善孝为先”。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应当摆在感恩的首位。有句俗话说:“要知父母恩,除非抱儿孙。”其意思就是,只有在抱得儿孙之后才能明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莫大恩情。实际上儿女不知父母恩,并非真的不知恩,而是看问题、想事情的方式方法出现了一些偏差。

虽然有时父母的方法欠妥,但那绝对不应该成为子女仇视父母的理由和借口,俗语有云“爱之深、责之切”,就是对父母某些过激言行最恰当的解释。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因此,我们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感恩父母的辛苦养育,感恩父母的情感支持,感恩父母的无限鼓励,感恩父母无私的爱。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龙女士写得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深深的感到:要善待亲情,理解父母的爱,尽可能珍惜每一次相处,不吝啬付出的每一刻努力。惜以相惜,抱以感恩,而非叹惋“子欲养而亲不待”。

落叶在空中飞舞,是在感恩大地对她的滋养;白云在天空中飘荡,是在感恩蓝天对她的哺育。有了感恩,才有了这个百花齐放的自然景色;有了感恩,才有了这个多姿多彩的美好世界;有了感恩,才让人生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目送读后感 篇9

我迟迟不敢下笔,很想写一点自己的感悟又犹豫该不该这样写。心里仿佛有一块大石头一般沉重,原因是这本书的作者龙应台是我最崇敬的作家之一,我很欣赏她的率真、真性情。给她的评论看来看去都是非常好的,不想我粗鄙的文字玷污了这本书······写得烂别怪我,只要知道龙应台本人比我写的好无数倍就行了!

母子之间的隔膜仿佛是天成的,透着一股伤感的悲哀,你与他总是那么不对格,透着不协调。你总是保留自己的意见,包容着他,朝着他的方向向他示意,他却总把你推开。你想要进入他那同样波涛汹涌的世界,却总有一道坚硬的门挡着,这扇门可以让很多人进,却唯独你。我明白这是你心中的一个痛,一个作为母亲的无奈。

爱的人,总会渐渐变老,你想要抓住她的音容挽住她的相貌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底部有孔的水杯,水一直滴一直滴,总有一天会流尽。记忆会慢慢地慢慢地褪色,逐渐化为一张白纸。龙应台看着母亲一步步走入老朽,总体上她是平静安然的,因为,她明白,这是生命,这是法则。

龙应台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她的孝,当父母老了,他们会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问题,可能日复一日地问,问到你烦躁不已,到那时会有几个人能够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日复一日地陪他们重复同样的话?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少但我看到龙应台做到了,我想这是她写作的根本,一个连孝心都没有的人你能指望他能写出什么呢?我一直相信“百善孝为先”。

在《目送》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她的生活,一时的随性而想、感悟,有一种自由洒脱的感觉。

目送读后感 篇10

9月是开学季,为了第一天的幼儿园开学,用半年的时间亲子陪读绘本,不成熟的妈妈与稚嫩的女儿总是在绘本故事中憧憬这一天的到来。9月1日那天我们开开心心地走到门口,一路说笑,我以为这一切就这么顺利。当老师真正从手里接过孩子牵着她走进学校,我望着她的背影,挂在脸上的是微笑,涌上心来的酸楚。

我总安慰自己: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她手上系了一根线,她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人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处总有这么熟悉的一幕,每次回姥姥家,临别的时候总会看见姥姥一脸不舍的神情,那时的我总觉得姥姥从屋里送到门外又送到路口好麻烦。内心会想,过段时间我就会回来,送这么远干什么。如今慢慢地明白深爱你的人会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我千万次的回头,姥姥还会一直目送着我离开,哪怕我已经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当我们渐渐长大,做儿女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我们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目送》中经典: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 篇1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同时,这本书也体现着一种物是人非之美。自己挚爱的孩子,小的时候去幼儿园,怯怯的,在入院的时候回过头,目光与自己的久久的交汇;长大后,送他去国外读书,走过安检的时候,只是在海关窗口匆匆停留,又匆匆的离开,始终没有回头,连匆匆的一瞥也没有。自己的母亲,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亲之后,柴米油盐一肩挑,把自己变成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的CEO,只是没人给薪水。母亲老了之后,失忆了,像个孩子一样不停的在问:你是谁?是我的女儿么?你和我的女儿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呢?终究,当初那个叱咤风云的母

亲,变成了乖乖听孩子话的母亲。而作者,也在着不断的变化之中成长着,成长着。

有人把这部书评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我完全同意。这部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进了悲欢离合,让那个每个人都产生内心的共鸣,让每个人都有所感悟。

最后用一书中的一句话作结:“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相关攻略

相关新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