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首页 范文大全 正文

颐和园观后感(范本十篇)

2024-02-25 14:14:07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编辑们精心挑选并向大家推荐这部充满参考意义的“颐和园观后感”,每一部新的影视作品都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必然会对人生或事物产生许多感悟。观后感能记录我们在观赏时的情绪变化,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进步和学习。您是不是也正准备着要写关于这部作品的观后感呢?

颐和园观后感(篇1)

都说颐和园风景如画,百闻不如一见,我也去了北京,参观了颐和园。

一进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翠的绿色,大树一棵接着一棵,一阵微风吹过,树叶宝宝都开始“沙沙沙”地说起话来,好像在埋怨天气怎么这么热。

接着往里走,忽然,一道光从我眼前闪过,非常刺眼,我就带着好奇心,看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光。一看到园中央的小湖,就明白了,是太阳光照在湖面,反射出来的。湖水非常清澈,但并不是蓝色的,而是淡淡的绿色,可能是周围树的倒影把湖水“染”绿了。湖中间有一座桥,这座桥通往湖中心的小岛。这里的一切,都很诗情画意,美轮美奂。

然后我们走进了一条走廊,这条走廊两旁都是石凳,只有柱子把它们一个个分开了。走廊里很凉爽,每一个人都不出声,坐在石凳上,看着闪闪发光的湖水,听着鸟儿美妙的歌喉,惬意极了。

园中的所有景物都是神奇无比的,“会说话”的树叶宝宝,“能唱歌”的小鸟娃娃,“会弹琴”的湖水……

颐和园观后感(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1.抄写生字词。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颐和园观后感(篇3)

今天我们吸取了颐和园的教训。看来我也进了颐和园。让我们看看这个大公园!

进入颐和园大门后,我来到著名的长廊,长廊长700多米,分为273个房间。每一间的横栏上都画着画,有人物,风景,花草等,共几千幅,没有那两幅画是相同的。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是万寿山。万寿山上面是排云殿。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湖心有一个岛。游客可以通过石桥去岛上。

桥上有十七个洞,所以叫十七洞桥。每个桥洞的栏杆上都有石柱。柱子上雕刻着不同形状的小狮子。它们都不一样。

学了这篇文章后,我有一种赶着看的感觉。真漂亮!你想去吗?让我们为这个目标努力吧!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叫做《颐和园》,课文主要讲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入颐和园大门,绕过大殿,来到著名的走廊。绿漆柱子,红漆栏杆,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个房间的窗台上都有五颜六色的画,画人、画花、画风景。成千上万幅画中没有两幅画是一样的。走廊的两旁都种满了花草树木。 这种花还没有谢过,那朵花又盛开了。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的微风,让人耳目一新。

走完走廊,我来到长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八角塔形三层楼房,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一排金碧辉煌的宫殿是白云宫。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阁前往下看。颐和园的大部分景色都在你的眼皮底下。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着黄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和红色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被一条长长的堤岸环绕,湖面上有几座风格各异的石桥,两岸种植着无数的柳树。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客在经过长石桥后可以到岛上游玩。这座石桥有十七孔,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数百根石柱,柱子上刻有小狮子。有这么多不同姿势的狮子。没有两个是一样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一课主要为我们讲解了颐和园的美丽风景,同时也为我们讲了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著名风景。

昨天的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学习了18本中文书,让我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

作者使用了浏览顺序来观赏颐和园,从前门走到大殿,作者只看大殿的外表,所以直接绕过大殿,来到长廊,作者把长廊的颜色说给我们听,长廊的柱子是绿色的,栏杆是红色的,这和其他的古物一样,很传统,加上两种原色很配,长廊特别长,一眼望不到尽头,它长700多米,分成273间,每一间都画着许多漂亮的图画,周围也有许多花草,显得特别长,特别美。

笔者望着走廊来到万寿山脚下。作者抬头一望,只看见许多佛香阁和宫殿,等到山上却看见了许多东西:茂盛的树木,玻璃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很绿,船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还能看见古老的建筑城里的白塔。

看到昆明湖,作者描述了十七孔桥,并说“小狮子”。

结尾:作者觉得御和园很美,所以把颐和园写得很美,非亲身体验过,又怎么知道呢?你一定很想去吧!

颐和园观后感(篇4)

风景秀丽的颐和园,吸引着每一位到北京的游客。颐和园中,有一条彩色画廊。这就是名传天下的长廊。长廊,临昆明湖,傍万寿山,蜿蜒曲折。它东起乐寿堂之邀明月,穿过排云门直到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多米,共二百七十三间。长廊之上,雕梁画栋,一幅幅斑斓的彩画,更使它绚丽的无比风采迷人。这些画有园中牡丹,有池上荷花,有林中飞鸟,有水下游鱼,也有亭台楼榭、湖光山色。但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却是那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画上说的是什么故事?画中人是谁?这些故事典出何处?这一切不仅天真幼稚的儿童想知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要了解,便是颇有阔历的成年人也感兴趣,至于那些远涉大洋前来访问的外国朋友就更想明了其内容了。遗憾的是,极少有人能原原本本地把这些故事都讲出来,更没有一部可供翻检的汇集成册的文字材料。长廊人物画故事,其时间跨越度极大,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上下绵延五千年,其取材范围颇广。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曲、神话、童话、诗词、典故等。其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既有人民群众抗击侵略,反抗奴役的英雄业绩,又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可以说,这本小册,是一部历史书,一卷风情画,又是一个了解五千年文明文化史的小窗口。人们在长廊中漫步,是游览是休息,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当您离开颐和园的时候。美丽的长廊,动人的故事。还会留在您的印象中,当紧张的一天结束,您闲暇下来翻翻手头这本书,又会给您带来美好的回忆,无尽的乐趣当然这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还会成为您游览颐和园的一份珍贵的纪念品。

颐和园观后感(篇5)

看了作者《学唱》这一节,我是“于心有戚戚焉”啊!作者可能只是自谦,可学唱真是我的憾事,恨事,更是伤心事!

可耻的说,从小到大,没有学会过一首歌!对不起了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音乐老师们!(这足以证明,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是个强盗逻辑)!

舞台上的引吭高歌,朋友小聚时的浅吟低唱,电视里的婉转抒情都引得我心羡神往!

我多么想学会唱一首歌啊,管它是什么歌呢!

一个带完高三毕业班的长假,我开始了自学。

选定了一首歌,先一遍遍听,从早到晚。洗漱时听,吃饭时听,收拾屋子时听,无限次单曲循环!然后再逐字逐句听,仔细揣摩每个字的音调,一句一句跟唱,如此往复半月有余。可是,功夫还是辜负了苦心人!等我自己单独唱一遍的时候,嗓子就像被一个不听话的老牛牵着,就是不往正道上走!难道是选歌有问题?可换首儿歌再练还是不行!

学不会就不学了,何苦难为自己!

学不会就不学了?关键的时候应该为难下自己!待我收拾这旧山河,朝天阙!

下一年的暑假,我又重新开始练习最初的那首歌。心想,有原来的基础,再加上这一年无形的内化,应该有希望!这期间,我也是苦练加巧练,再加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谦虚好问,虚心求教。终于,一次和朋友说,我苦练了一首歌,你听听怎样?!等我鼓足勇气唱完了,等她评价。起初的一分钟她没说话,过了一分钟说,哎,你家这花儿养的真不错!

学不会就不学了,何苦难为自己呢?!

一次,吃完饭,和妹妹半开玩笑推诿着,谁都不想洗碗。大家坐在那儿的时候,妹妹随意唱了几句,啊,那声音,细腻婉转,直入心底!我只想说什么,又说不出什么,定了定,说:能唱这么好的歌的人,怎么舍得让洗碗?!

颐和园观后感(篇6)

五月中旬,正直晴天艳日,与下午至颐和园。

作为国家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有着壮丽的艺术风采和恢宏的建筑风格,无论设计布局还是长廊宫殿,都凝聚着古国高超的艺术和劳动者的智慧汗水。

也许颐和园的历史不算久,但它所蕴含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等具有绝对的价值,同样它承载的历史沧桑与使命是无可比拟的。

颐和建于前清乾隆年间,本为乾坤孝敬母亲而建,占地二百九十公顷,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仿杭州西湖而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而它的出生注定了是多灾多难的。当落后的农业社会与欧洲工业社会第一次碰撞,结局毋庸置疑,清政府惨败而落荒而逃,侵略者长驱直入北京城。而颐和园咸丰十年为英法联络洗劫破坏,光绪十四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与它相邻的`圆明园遭到同样的命运。

颐和园的辉煌依稀可见皇家的奢华和歌舞升平,当年的女王慈禧太后在这里办公听政,皇室远离战火,躲避在这里不知明日几何。

颐和园它是国耻的见证、是一把尖刀,试试刺痛国人奋发图强。

站在十九孔桥之上,吹着昆明湖上的凉风,远眺山巅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阁楼宫殿、乘着小舟泛游在湖上,看着无数的石林,高山、树木长廊,心也会沉醉于美景之中,看着长廊千万福艳丽的绘画,惊恐于这高深的艺术。穿梭于长廊仿佛游走在艺术的殿堂。游走在一座座宫殿惊讶于里面的辉煌大气和无数珍宝。无法想象西方列强看到这艺术的震惊和占为己有的野心,无法掠夺的甚至疯狂的烧毁掉了。

国人之殇、民族之痛,怎敢相忘。

现在颐和园做为国家5A景点区有着巨大价值,当清风明月抚摸着山涧松涛,一湖清水包容着欢喜悲伤,它静如禅师、动必将惊涛骇浪!

颐和园观后感(篇7)

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的姿态是相同的。昆明湖东堤岸边有一只镀金铜牛,是颐和园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关于这只铜牛的铸造,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名师点评: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导游词,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景象,语言流畅,表达清晰,条理清楚。“人间仙境颐和园,绿柱红栏在长廊。碧绿无瑕昆明湖,金碧辉煌排云殿”,文章开篇就全面的概况了颐和园的全景,语言简洁但是表达完整。接着,小作者就带着游客们观赏颐和园周围的景观,“长廊”,“佛香阁”等的介绍充分说明了小作者这个导游做得很棒哦!“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颐和园的美景,美丽动人。“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作为导游,都会讲述景观背后的故事,小作者也做到了。(学乐中国特聘教师:许奕文老师)-11-26 10:23:00

颐和园观后感(篇8)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子叫做《颐和园》,课文主要讲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一课主要为我们讲解了颐和园的美丽风景,同时也为我们讲了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著名风景。

颐和园观后感(篇9)

如果你说:只有微笑,才会痛苦;只有记住,才会害怕忘记;只有经历,才会明白。那么,很庆幸的,我是一个平凡的看客题记

三月十八日,对于我这种足不出户的人而言,真是个很特别的日子。今天,由学校组织全年级去游玩,费用公家报销,只需自备食量,乐得我一路上都没睡安稳。这种‘‘不劳而获”的激动,倒也随着天气在升温。

好热!这种燥热仿佛要把我的耐心融化了!看着四周比我高出一头的同学们,和“远在天边”的颐和园的大门,心中更是无由的烦闷。

当一声令下时,我早就快步移入园门,倚在一棵古树下,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了。这太阳,就是和我闹着玩啊!刚抬头咒骂,就发现自己躲在古树后面,透过树叶偷看我,不时用光刺伤我。

而古树在他的“威胁”下,也半掩半就的,苦笑着,当在他的面前。我原本张开的嘴,并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可那原本指责的手,却是从口袋中摸出相机,拍下这一刹那。当相机发出“咔嚓”声时,我才尴尬地移开了目光,并小声嘀咕着:

“哼,看在古树的面子上,放你一马。”可好像某人并不这样想,当他看我让步时,三步并两步的跟着,我到哪,他到哪,真是,有够讨厌的。

算了,不理他了!收拾收拾心情,随感觉走在昆明湖岸边。任清风吹乱烟柳,吹散捣蛋鬼的小把戏。

可,当我穿过文昌阁,路过那几乎无字的石碑,抚摸着古香古色的廓如亭的木柱,听到十七孔桥上的急切地呼喊声时,原本幸灾乐祸的心,倒也没了趣味,而那“捣蛋鬼”仿佛也一下子长大了,就在那,静静的看着我。无论是偃月、凌波还是桥头的544头石狮,他们的眼睛都充满了疲劳。

此时的我,站在桥的最高点,向下望去,是一片,清色的涟漪。清色…涟漪么…原来,是这样的,清漪园。而那涟漪,又是那般朦胧,而我在这朦胧中,好似看到了另一个我,好似看到了以往的宫人滴落的泪,好似看到了150年前的那场大火,和侵略者们那狰狞的笑!

可这一切,都在客船上的惊叹声中,散去。破碎的伤疤,年迈的园林,古老的历史。可惜,我只是个“今人”,恐怕见证者,也只有太阳了吧。

时间总是很快,此时,我已是在归程的路上。我不知道这次旅行是快乐还是沉重,但我觉得与那些叫嚣无聊的人相比,我太幸运了;与那些看过全景的人相比,我太不幸了。可不管幸或不幸,至少,我真的看到了清色涟漪;至少,我真的成为了一名平凡的看客。

颐和园观后感(篇10)

《颐和园的毁灭》是一本令人感慨万千的书籍,它讲述了颐和园这个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19世纪被英法联军所摧毁的历史。这个文化宝库,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却在一瞬间遭到了摧毁,相关历史事件的真相更加消极。

这本书记录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并通过眼见、亲身经历的方式,让读者了解到那个时候的状况和环境,让人震惊的是,这个惨案并不是某个个人的罪行,它的根源是欧洲列强在那个时代对中国的无情、不顾根本的侵略和破坏。颐和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毁灭,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种矛盾、一种极端的表现。

在那时,颐和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绝佳代表。它完美地融合了人工与自然的无限魅力,在色彩鲜艳的建筑物和碧波荡漾的湖泊之间完美平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规模之一。英法联军对颐和园的毁灭,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极大挑战。

当时,中国面临了一个命运改变的重要时期。虽然清朝政府还在推行自己的新政策,但西方列强的势力在悄悄扩大。英法联军侵犯颐和园的事件,只是他们侵略计划的一部分。

残暴的英法联军先后进行了二次攻击,他们为了掠夺容易取得的财富,血腥地烧杀抢掠。他们将“和平”和“公正”之类的假话贴在自己身上,却破坏了一个宝藏般的文化遗产,这种行为令人震惊。

随着残暴的暴力和破坏,颐和园的毁灭达到了崩溃的程度。很多楼房和小屋被烧毁,很多文物被哄抢、摧毁、失窃。即使是保存下来的东西,也大多经过了剧烈的破坏和损伤,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减弱到了最低谷。

书中作者通过对事件细节的一一描述,让人们重新了解到了当时的情况和环境,并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颐和园的毁灭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民的耐力以及改善社会制度的方向。

《颐和园的毁灭》注重叙述事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颐和园的文化价值,并刺激读者学习和思考。作为一本陈述历史事件的书籍,《颐和园的毁灭》揭示了那一个时代的种种强权、偏见、夹杂着偏见的个人利益之下,美与文化遭到浪费的可怜样貌。

整本书读完后,读者不禁会问,颐和园的毁灭是否为历史的必然?若是为止,为什么?如果可以重来,我们是否能做的更好?这些问题都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在我看来,颐和园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它的毁灭表明了中国文化的脆弱,人类需要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以免它们被毁灭。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人类文明、人类文化的珍贵存储层,请我们倍加珍惜,否则对历史、对文化、对文明的巨大损失将是无可置疑。

相关攻略

相关新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