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首页 范文大全 正文

学记观后感集锦

2023-11-24 10:26:12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电影亦能重新定义我们对事物的观念。单单观看电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撰写一篇观后感,这是一种由内心发出的感受。那么,如何让我们能够轻松地写出出色的观后感呢?下面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记观后感》的详细内容,供参考,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学记观后感 篇1

《学记》里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孩子本自具足,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度需要不断地探索。《学记》里有一句“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意思是,老师要时常静观默察,不必多说话,使学生在内心自觉地受到启发。当老师过多的干预后,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

比如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起初很开心,一名小朋友碰到对方,被碰到的小朋友不舒服,没有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立马向老师求助:“老师,他碰我。”

这时怎么办?你是想带他们来解决问题,还是告诉求助的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生活是自己的,老师不能代替他们,不能总是帮助他们及时处理问题,老师不能代替他们思考,思考的过程非常重要,他们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想作为一名幼儿老师,适度的放手与沉默是必要的。《学记》中写道,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去引导他们。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里面每一句话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

王盼盼老师

2017年6月4日

学记观后感 篇2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很难理解,但仔细阅读,平时教学中的疑虑顿时得到缓解。《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

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

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越进度。

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些层次有必要的顺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满足下层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

学***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掌握不好,后面的知识就掌握不好。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学生就不能顺利学习。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

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是建立在对人的研究基础上的。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桑德芬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我没有足够的资料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怎样才能在小学教语文?此刻有很多争议。

我选择了两个与我的教学密切相关,并且有着最深感情的点来**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

”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

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是全面的,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怀疑的定论。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

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3、 学生的教育带来了宝贵的素材,使课堂教育更加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在家长会上,对于家长和学生,我从每周的记录开始:了解自己,家长厌倦了为生活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学习?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

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桑德芬读《学记》有感

对于《学记》,以前只是了解它是古代一部阐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的一篇文章,但是并没有读过它的原文,更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它、体会它内在的含义。最近学***,认真的把《学记》读了一遍,感悟其精辟、敦厚、浓浓的书香在心间四溢。

学习了《学记》之后,我才发此刻这篇文章里,蕴含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道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更有重要的作用。

《学记》里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自古至今,关于为师之道的阐述有很多,我想为师之人做好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厚积薄发

教学之路就像一条长河。如果我们想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我们必须有许多支流来滋养和丰富它。如果我们懒惰,教育之河就会变得浑浊甚至干涸。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丰富积淀的人。

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省,其实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省,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更清晰,思想更先进。作为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多读书多学习。

平时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积累开脱,是的,时间是自己去找,而并非等时间来找你,只有厚积方可薄发。

二、方法引航

学记观后感 篇3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涩难懂,连有些字音也读不对。于是,边读古文边读译文,越读越觉得有味、实用。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读后的感想。

在研读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更多的是研究教学并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指导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禁于未发,重视预见性。为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扰教学正常进行的不良现象发生,所以教师要有预见性。这让我想到两个方面,一是备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并要预测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够达到的目标,充分备课,为上课做好准备。另外一方面是在管理教育学生方面,例如安全教育,要提前发现问题,如果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的工作会事半功倍。

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师友之间互相观摩切磋是古人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有句话就叫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一点对于现在教育十分有指导作用,教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如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更长远一点,为培养孩子在将来工作中有很强的团队精神打下基础。

在《学记》的教学原则中,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好好学习一下,他强调君子之教,喻也这与孔子首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不仅一致,而且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记》对教师如何喻提出了三点要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走;是督促鼓励,而不是生硬往前推;是启发独立思考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个分寸,学生就真正懂得了学习,知道了如何去学。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的精,像杜郎口中学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讲课不超过十分钟。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像我们现在的课堂,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学记观后感 篇4

读《学记》有感

今年寒假,阅读了《礼记》中的名篇《学记》,它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论著,是古代教育界的一本教科书,闪耀着儒家的光辉思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教育专论之一。虽然这篇**只有1181个字,但它们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作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且是一名免费师范生,对《学记》的感悟更为深刻。

它包含了许多祖先的智慧。它短小精悍。每句话都值得我们考虑。它讲述了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这些经典名著走过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这将极大地促进我们未来的教学。

通观全文,《学记》从教育目的和作用、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原则和方法、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态度四个方面来对儒家教育进行表达阐释。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启发和引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下面我将**两点,自己在读完《学记》之后的收获。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句话是很好理解的。它告诉我们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走“教学相长”之路。

那我认为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胸襟,从“**”的“演讲者”拓展为开放型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善于从课堂教学学生的反应中总结所得、所需、所不足,并且积极的反思,然后改善和加强。《学记》中又说“《兑命》曰:“学学半”,即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教学互进,就是这个意思。

学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有的是因为贪多务得,有些是因为狭隘寡闻,有的是因为轻率勇为,还有的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在今天的人性化教育中,我们提倡培养有创造力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够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并始终处于创造的过程中。

这将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课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自然的成长方式和个性特点,体现思维、情感和行动的相互渗透和互动,并与学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是《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此可见古人的教学理念,对当今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具有极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以纠正他们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优秀的恪守的能使听众自然而然的跟着他唱,优秀的老师能使学生自愿自觉的跟着他学习。

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跟着他学了。首先我认为这就要求我们要知心。我们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缺点优点,优点就提供更多的机会帮他们发扬,缺点则帮他们矫正。

将教师类比为歌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就必须有实力、有号召力、有人格魅力。教师同样是这样。我们的讲解不必那么深刻,只要简短透彻,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他是一位迷人的老教师,优雅而优雅。他当然不是满口的之乎者也,而是关乎现世发展、充满风趣的关注网络动向。在他的课上,他善于用现实的事例与学***要点相挂钩,这然我觉得,学***以踏在土地上的实实在在的、是可以与时代挂钩而非只奉为圣贤书。

这样,我们班也最喜欢这个老师的班,这也激发了我对汉语的兴趣和热爱,甚至对我的大学专业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学记》,联系自身的学***,展望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我更明白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所表达的含义。作为教师,要有师德和必备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同时,我将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通过师元平台的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充实自己。

《学记》,令我受益匪浅。教师、教育,是我永远的追求。

学记观后感 篇5

《学记》虽然著于几千年前,但时至现在它依然是教育工作的金科玉律,如能完全把握《学记》中道理,中国教育将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读后感范文,

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有着十分浓厚的“入世”思想,从孔夫此文来源于第1文秘网起,儒士对虚无缥缈的怪力乱神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谓“此文来源于第1文秘网不语怪力乱神”,倡导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在《学记》中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九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大成”------达到“大成”与否就看能不能“化民成俗”,让“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因此,中国的教育活动带有十分强烈的世俗功利。特别是隋唐以后,学得满腹经纶,售予帝王人家,成了中国士人生目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一句是知识分子魂牵梦萦的追求,后一句是穷愁潦倒时的自我安慰。

纵使旷达如李白、苏东坡辈,受了深厚的老庄出世思想影响,也是以蹭足金銮殿为人生第一殊荣。

但《学记》把教育看作为是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知识分子把从政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从垂髫发蒙时开始,就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苦熬苦修,上焉者立志“致君尧舜上”,追求“青史留名”还是值得称道的。

知识分子把服务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无论如何,这一切都有助于统一知识分子的思想,从而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提高到社会的主导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可以生存2000年,中国文明可以在2000年继续繁荣,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道德德传承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没有解体。应该说,封建教育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将教育的作用局限于直接服务于社会政治是片面的。立足于过去,教育是自然的特征;面向未来,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教育总是比较保守的。

特别是儒家,素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总喜欢“白发老章句”,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自中唐安史之乱后,中国封建社会日益成为成熟的桃花源。教育的作用仅限于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往往是为当前的社会政治服务,而不是为社会政治的发展服务。它的负面意义越来越突出。

教育应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社会政治服务,二是为个人发展服务。其中,在现代社会,后者更为重要,即通过教育培养人格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通过培养社会成员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服务。

战国时期,在诸侯争雄的社会格局中,可以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主”,可以念叨着择主而事。知识分子可以独立研究,可以保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人格,首先考虑的是创造新的学说,而不用考虑迎合某一特定的统治者,------反正统治者或大或小,这时,人的发展和为政治服务是比较统一的。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

秦汉以后,为政治服务转变味为为皇帝单独服务。知识分子往往味了满足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单方面放弃自己的发展需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将教育的职能直接界定位服务于社会政治,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中虽然把“格物”定为教育的开始,但是此“格物”绝对不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中所设的学科“格物”。

《大学》的“格物”并不研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虫鱼,“格物”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关系,自然和人的“天人感应”,后来有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格物”内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儒家所想格的“物”,无非是研习祖宗传下来的一些典籍,揣摩当今圣上的旨意,把人生的乐趣定格为“金榜题名时”,并不把独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作为人生自我实现的途径。

这应该是2000年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少数技术发明,缺乏纯粹合理的系统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科学相对落后的原因。孔夫此文来源于第1文秘网不是骂想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吗?

教育过程中只“格”社会关系的“物”,只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把教育视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忽视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政治一发生轰动,教育便是浪潮,教育已成为社会风向标。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可以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力量,教育可以挖掘人的潜能,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个性。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的语言和修辞简洁生动。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教学的体系、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关系。m.XZ1569.cOm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我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时,我知道这些还不够,尤其是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

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依法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多与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学记观后感 篇6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无能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学记观后感 篇7

《学记》是礼记中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尽管全文只有1200个字,但这是一件难得的好作品。它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教师及师生关系。

在众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中,其启发性、诱导性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记》中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它的教育思想有三:

1,引导学生而不带领他们。

这里体现出了新旧教学理念的不同之处。旧观念认为,教学要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遵循教师的要求。这会产生如下不良反应:

①教师陶醉于忘我的表演中。②学生在课堂中是一只毫无头脑的鸭子,任凭教师填鸭,称为“填鸭式”教学。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思考,而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地接收。

2、 鼓励学生而不是压制他们。

教师要积极督促,而不是强压。这样学起来就会安易顺利。如果不监督检查,强制学习也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

基于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快乐教育法。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快乐的教育情境中,孩子们表现出积极的思考。教育任务也就水到渠成。②暗示教育法。

我们都知道皮格马力翁效应。表扬可以是信息的暗示,恰当的批评也可以是暗示。

三、 启发学生开拓他们的思路而不要和盘托出。

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全部塞给学生,要留有余地,启发学生自己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跳一跳,摘苹果”就是一个好例子,开拓他们的思路而不要和盘托出。

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就应该大胆放手,充分鼓励学生尝试和讨论。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步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受到启发时进行探索,因此学生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学会如何获取知识。

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古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在借鉴和吸收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去理解它,以现代的教育学、心理学成果去充实它。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记观后感 篇8

读《学记》有感

《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在此,我就从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制度的介绍、教育的原则和学校管理的方法来谈谈我在阅读完《学记》后的感受。

一、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学记》开篇说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问,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中重要的思想就是“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作为一名统治者,如果你参考以前的法度,用一些善良的人,足以可以有所动静,但是不能在老百姓中有影响力;如果统治者请教贤明的人士,体恤和关怀一些边远地区的老百姓,是可以在老百姓当中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却做不到教化百姓。

统治者要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就要靠教育。

开篇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教育对于一个统治者、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说出了教育的价值,使大家明白了教育的作用,可以让但是的统治者更好的接受儒家的教育思想。放在当代同样是这样的,如果想要很好的治理一个国家,就要做到国民思想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完成。因此,我国现在把教育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同时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在国民经济总支出中的比重。可见,教育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起着举足轻中的作用。

紧接着,《学记》中说到了一句名言,至今我们还一直用这句话来鞭策我们自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指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善性的,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没有办法懂得一些道理,就没有办法理解国家或者政府的一些政策,不利于国家的治理。这句话解释了我们每个人,指出了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又再一次的说明了教育对于统治国家的好处,说出了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统治百姓,教育必须放在首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成为了至理名言,在后世的中不断用时间证明其伟大的先见之明。

2、教育制度的介绍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句话说出了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学制建设,说明了古代设置学校和教学的制度,每二十五家为一个“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为一个“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两千五百家为一个“术”设有学校叫“序”,每个诸侯及天子国中设有学校,用来教授世子、群后之子及“术”“序”选送的优秀人士,该学校叫做“学”,在以后的历史中发展为“大学”。该表述是做为最早的学制建设的论述,为我们以后的教育学制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段话的表述则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学年编制,也是我们现在所设置的年级制最早的萌芽,它详细阐述了每一位求学者必须经历的几个求学阶段,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达到了“大学之道”。就像这里说的“蛾子时术之”,说的就是每个求知学者,就应该效仿小蚂蚁衔土不息而砌土成堆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

3、教育的原则

《学记》中对我们现在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它里面提到的四个教学原则了,这四个教学原则随我们国家教育思想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教育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1、长善救失原则

文中说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作者指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四方面的缺点,而这些学生能出现的缺点,作为教师都是必须知道。

“四失”有:(1)因为想学的太多了导致了什么都学不精,(2)过分的追求小部分的精通,而导致了知识面过窄,(3)学习的各个部分难度不同,就出现了避重就轻的状况,(4)学习中有了困难,有的学生就畏难而退。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接着作者就说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因为有不同的心理状态而造成的,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知道了学生心里面想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产生了这种心理。

全面了解了学生之后就应该“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了扬长避短,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及时对其缺点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2、藏息相辅原则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做人,就不能装弦;不学守规矩,就不能装诗;不学穿杂服,就不能装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作者指出,业余爱好,即"居学"可以辅助正课学习。因为如果课外不弹奏各种乐器,课内就不能熟练地学习琴瑟;课外不学习歌咏,不吟咏杂诗,课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诗经》;课外不练习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杂事,课内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礼仪。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即“藏”有主攻方向,学有所成;业余爱好,即"息"活泼多样,饶有兴致,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张弛有节、严肃活泼的愉快过程。

3、启发诱导原则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却不要硬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和悦相亲;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却不要压抑其个性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却容易达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但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

《学记》中的该教学原则是继承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4、教学相长原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学相长”本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但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 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4、学校管理的方法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养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学记》把入学教育做为大学教育的开始,要求在开学这一天,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开学典礼,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

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听到鼓声时才能打开书架拿出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认真态度。教师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

《学记》虽然只有1000多字,但是它却对先秦时期有关教育的诸多精华作了高度的总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世界上的教育事业意义重大,就算是时隔几千年的今天,《学记》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还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为之不断地研读、思考。

学记观后感 篇9

寒假期间,读了《学记》,第一次读以失败告终,或许是古文的缘故吧,流畅的阅读真是很困难。查字典,查字料,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可以读下来了。通过阅读和理解它的深刻含义,我深感:

为师者不读《学记》真是一种遗憾!《学记》的精深博大,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晚上静静的品读《学记》,感悟其精辟、敦厚,浓浓的书香在心间四溢,真是一种精神享受。自古至今,关于为师之道的阐述有很多,今日也来阐述为师之道,颇惭愧。

我认为为老师做以下三件事很重要:

1、 教学之路就像一条长河。要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必须有许多支流来滋养和丰富它。如果我们懒惰,教育之河就会变得浑浊甚至干涸。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丰富积淀的人。

在阅读中积累、反思、实践阅读可以让我们体验不同的生活,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可以为我们增添一些厚重的肌理,读书可以为我们增添一些文化的雅致;给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聪明和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省,其实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心灵更清晰,思想更先进。作为语文课的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多读书多学习。

平时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积累开脱,是的!时间是自己去找,而并非等时间来找你,只有厚积方可薄发!

二.方法引航--《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不学操缦,不能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在此告诉我们课外积累的重要性;“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此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师者若提前掌握这些规律,再去教学生,相信教育效果会更好!有句俗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而《学记》里有关教育的阐述无疑是精华中的极品。

好的东西相伴一生,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上也要多运用里面的方法。新年伊始,《学记》为新的学期找到了引航坐标。

三、师之道也--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我真正站在三尺讲台上时,我知道这些还不够,尤其是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

评价好老师的标准很多。 我想当老师的那一天是责任在我肩上的一天。〈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作为民校的一名老师,“师”的内涵更为广泛,作为经典学校的老师,“师”的底蕴更为重要。

读了《学经》后,对师道的理解是:学、教、乐、道,无为而治。教学之路可能平凡如水,但水中有龙也有鱼,只有不甘于生命的沉沦,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亦如“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我们继续前行”这是哥伦布每篇航海日记上的最后一句话!“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努力前行吧”这是我新学期开始的一句话……

《学记》读后感

数学组崔霞

《学记》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总结我国古代教育的实践经验,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的地位、作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制度与学校体系建设,教师和学生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等,而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关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虽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记》认为,教师的任务在于教人成为有用的人才,由于学生思想、个性各不相同,教师必须“知其心”。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否则,教育学的矛盾将不可避免。若不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最终将导致学生“逆其师”,“废其学”,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学记在研究教学成败得基础上,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指导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学记》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这一原理,揭示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它清楚地表明,学习和教学是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教学相长”的提出,在世界教育史上确实是一个突破性的理论贡献。

二、“藏、息”相辅,“修、游”结合。说的是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游乐结合,“即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学习与课外作业和游乐是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的。善于学习的人,上课时能专心研习;下课休息会尽兴游乐。

只有课内与课外、学习与休息协调,学生才能“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师”,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会牢记师友的教诲。

三、“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据,《学记》作者观察,学生学习一般有四种毛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贪得无厌,学得少知识面窄,太容易学得浅就会停止不前,缺乏信心而退却。这四种缺陷反映了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状态。“救失”的办法是“知其心”,有的放矢给予纠正。

“多、寡、易、止”虽各有所失,但“得”和“失”是可以转化的,“长善救失”就是培养积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可以说这也就是“因材施教”。

四、“禁于未发”,重视预见性。为了防止一些影响正常教学的不良现象的发生,教师要有远见。如果我们不能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等到养成坏习惯再去改正,我们就会事半功倍,坏习惯也很难消除。

五、“当其可”,及时施教。《学记》提醒,教育要抓住时机,及时进行。太早或太迟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六、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它要求教学顺应自然,循序渐进。比如,内容编排的难度和教学进都要与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相适应。

“不陵节而施”是客观规律,违反了就可能陷入混乱的境地或造成“揠苗助长”的恶果。

七、“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师友互鉴是古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但它也警告,如结交一些品行不好的人,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同三朋四友一起一天到晚扯些不正经的事,也会荒废学业。这都是至理名言。

八、诱导启发,学为主体。《学记》强调“君子之教,喻也”这与孔子首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不仅一致,而且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记》对教师如何“喻”提出了三点要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走;它是鼓励,而不是推动;这是激发独立思考,而不是得出结论,而不是学生。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个分寸,便会产生“和、易以思”的效果,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记》可以说是中国人教育中国人的最好的教育方法。今天我们重新来认识它、学习它,了解、认识和掌握过去教育世界的成功经验,从小处说,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与学;从长远来看,这是为了**未来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更好的现实。

教育到底为什么——《学记》读后感

育才中学数学组宋晓真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其中“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学习然后知道不足,教导然后知道困难⑤的原因。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很好的理由,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缺点,就可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在三尺讲台上经历了十二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有着十分浓厚的“入世”思想,从孔夫子起,儒士对虚无缥缈的怪力乱神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倡导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在《学记》中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九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大成”------达到“大成”与否就看能不能“化民成俗”,让“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因此,中国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世俗功利性。

特别是隋唐以后,学得满腹经纶,售予帝王人家,成了中国士子的人生目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一句是知识分子魂牵梦萦的追求,后一句是穷愁潦倒时的自我安慰。纵使旷达如李白、苏东坡辈,受了深厚的老庄出世思想影响,也是以蹭足金銮殿为人生第一殊荣。

但《学记》把教育看作为是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知识分子把政治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从垂髫发蒙时开始,就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苦熬苦修,上焉者立志“致君尧舜上”,追求“青史留名”还是值得称道的。

知识分子把服务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不管怎样,这一切,有助于统一知识分子的思想,从而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苟言残喘2000年,中国文明2000年间能薪火不断,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道德传承2000多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没有分崩离析,应该说封建教育制度功不可没。

然而,将教育的作用局限于直接服务于社会政治是片面的。立足于过去是教育的自然特征;面向未来,教育却很难做到。教育总是比较保守的。

特别是儒家,素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总喜欢“白发老章句”,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特别是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开始,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日益成为一个烂熟的桃子,把教育的作用局限在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往往就是为当前的社会政治服务,而不是为社会政治的发展服务,其消极意义就愈来愈突出。

教育应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社会政治服务,二是为个人发展服务。其中,在现代社会,后者更为重要,即通过教育培养人格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通过培养社会成员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服务。

战国时期,士子在诸侯争雄的社会格局中,可以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主”,可以念叨着择主而事。知识分子可以独立研究,可以保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人格,首先考虑的是创造新的学说,而不用考虑迎合某一特定的统治者,------反正统治者或大或小,多着呢------总是能找到买主的。此时,人的发展和政治服务是相对统一的。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而秦汉以后,为政治服务就变味了,变成了为皇帝一人服务,知识分子往往放弃了自身发展的需求片面的去迎合社会政治的需求。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将教育的职能直接界定位服务于社会政治,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中虽然把“格物”定为教育的开始,但是此“格物”绝对不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中所设的学科“格物”。《大学》的“格物”并不研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虫鱼,“格物”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关系,自然和人的“天人感应”,后来有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格物”内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儒家所想格的“物”,无非是研习祖宗传下来的一些典籍,揣摩当今圣上的旨意,把人生的乐趣定格为“金榜题名时”,并不把独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作为人生自我实现的途径。这应该是中国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只有零星技术发明,缺乏纯理性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然科学相对落后的原因。孔夫子不是骂想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吗?

教育过程中只“格”社会关系的“物”,只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把教育视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忽视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政治一发生轰动,教育便是浪潮,教育已成为社会风向标。在任何社会变革中,教育都会受到影响和破坏。

这样,一方面使中国知识分子、中国人民关心政治,关心人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个性普遍受到压抑,因循守旧多,标新立异少,唯上唯书多,这已经深入到国民思想的深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我们现在读《学记》,不仅要肯定其积极意义,更要认识其局限性。吹嘘祖先是中国人的爱好。我们吹嘘它已有2000年了。我们现在要提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

但是,人的个性被压抑,关心政治的人永远不能被提倡。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并不一定就是把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成政治舞台上的“生、末、净、丑、旦”,每一个削尖脑袋往政治上钻,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政治已经有问题了。教育首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到来的21世纪,我们搞素质教育更要倡导教育要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相关攻略

相关新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