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首页 范文大全 正文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2023-07-08 11:05:04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1

方法:请另一个人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你用一只手在直尺的下端作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能碰到直尺,记下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当你看到另一个人放开直尺时,你立即去捏直尺,记下你捏住直尺的位置,就可以求出你的反应时间.(用该尺测反应时间时,让手指先对准零刻度处)试说明其原理.

提示:直尺做v0=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x= .

1.解答:初速度v0=36 km/h=10 m/s,加速度a=0.2 m/s2,时间t=30 s,根据s=v0t+ at2得s=390 m.

根据v=v0+at得v=16 m/s.

2.解答:初速度v0=18 m/s,时间t=3 s,位移s=36 m.根据s=v0t+ at2得a= =-4 m/s2.

本节是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先用微分思想推导出位移应是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图形的面积,然后根据求图形面积,推导出了位移—时间关系.这种分析方法是把过程先微分后再累加(积分)的定积分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因此本教学设计侧重了极限思想的渗透,使学生接受过程中不感到有困难.在渗透极限的探究过程中,重点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路.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2

高一物理同步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2、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 ,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本部分矢量较多,在解题中要依据质点的运动情况确定出各量的方向,不要死套公式而不分析实际的客观运动。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据速度和位移公式推导得到的速度和位移关系式的正确使用教学方法:讲练法、推理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来学生上述规律的应用。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生目标    1、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     2、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解有关问题。    3、提问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学生在白纸上书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2)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检查和评析      (3)据 ,消去时间,同学们试着推一下,能得到一个什么关系式。    (4)学生推导后,抽查推导过程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5)教师说明:一般在不涉及时间的前提下,我们使用刚才得到的`推论 求解。    (6)在黑板上板书上述三个公式: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1)a.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    发射炮弹时,炮弹在枪筒中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加速运动,如果枪弹的加速度是 ,枪筒长0.64m,枪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是多大?    b:用CAI课体模拟题中的物理情景,并出示分析思考题:    1)枪筒的长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哪个物理量?    2)枪弹的初速度是多大?    3)枪弹出枪口时的速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什么速度?    4)据上述分析,你准备选用哪个公式求解?    C: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并抽查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2)用投影片注视巩固练习I:    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初速度为v0=2m/s,加速度a=0.1 ,求    A:前4s内通过的位移    B:前4s内的平均速度及位移。    (3)a.用投影片出示例题2    一个滑雪的人,从85米长的山坡上匀变速滑下,初速度是1.8m/s,末速度系5.0m/s,他通过这段山坡需要多长时间?    b:用CAI课件模拟题中的物理情景。    c:据物理情景,同学们思考    1)该滑雪人的运动可当做哪一种匀变速运动?    2)你认为所给的已知条件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哪些物理量?    3)要求得时间t,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    d:经同学们讨论后,用投影片展示课本上的解题过程:    解:滑雪的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 e:说明: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求解有两个途径:(1) (2)     这两个公式综合使用往往可使问题简化。三、巩固练习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从v增加到2v时结果的位移是s,测它的速度从2v增加到4v经过的位移是多少?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下述公式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vt=v0+at;s=v0t+ at2; =2ass=     这些公式共涉及v0、vt、a、s、t五个物理量,对于一段直线运动,只要已知三个物理量,总可以就出另外两个物理量。    四、作业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3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的阐述更详尽深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首先要掌握阅读课本的正确方法,高中物理内容比初中物理多,老师也无法像初中一样在课堂上将浅显的内容翻来覆去地讲很多遍,培养自学阅读习惯是良好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高中物理课本中对物理概念的阐述是严谨周密的,在阅读中领悟和理解教材所表达的物理信息是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第一步.但大多数学生阅读物理书时都停留在对文字表面意义的肤浅理解上,由于阅读时未掌握物理概念的本意,导致无法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和外延,也就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半生不熟现象.在教材中物理概念的文字叙述客观直白,表达了物理概念描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和关键术语,防止理解跑偏.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解题计算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等学科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初中物理的解题只需用到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够了,可是在高中物理的解题中,由于牵涉到多个复杂的变量,就需要经常用到较复杂的多元多次数学方程式进行解题了.可是有些同学因为数学基础不好,在解题时就感到无法适应了.这就需要同学们以学好相关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巧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物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要结合数学推导过程,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公式、抓住问题的关键并采用正确的解题方法来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高中课本对物理知识的宏观性和普遍性进行了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介绍,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相对系统的学习,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不局限于一维和二维空间,而是要发挥立体思维想象,结合教学过程中物理模型的电脑动画演示,构思三维物理模型,并且破除思维定势,以三维物理模型作为思考问题的依据.

同时,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因为考虑到低年龄同学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存在难度,课本中将很多物理现象理想和简单化了,而在高中物理的后续学习中,高中课程对相关物理现象进行了适当的复杂化和真实化,使之更贴近真实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物理思考方式的转变,比如说在力的分解章节,就要巧用坐标系解决数值变量与方向变化问题,准确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直被应试教育误导,学生长期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被动学习,这种“中国式”教育方式使学生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自主思维能力差.为完成高中课程学习,更为了完成今后的大学学习,我们应尽力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主要措施有提高自制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养成课前对重点知识预习、课中带着疑问听课、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习题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做题不是说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有目的的做题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选择性地做题,包括认真分析教科书上的例题,根据教学重点和难度选择课外习题.选题不能一味依靠老师,要品味出老师选题的思路和要求,逐步做到能自己选题;在解题时要保持思路清晰,围绕知识点加深学习效果.当然,在学习中多向老师请教,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沟通一直是我们的极佳选择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4

理解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的,知道不引入参考系就无法确定质点的位置和运动.在研究物理问题过程中会构建物理模型,再现物理情景,掌握位移和路程、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及联系.

难点:位移和路程、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及联系.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也叫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就叫做质点.

可视为质点的情况:

(2)作平动的物体由于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选物体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当作质点处理.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任何物体的运动离开参考系均无意义。

(1)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

(2)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

(3)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

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通常都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而物体的位置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确定,如门牌号码可以确定住房的位置、经度与纬度可以研究航海船只的位置等等。而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的位置通常是用直角坐标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如第2s末、2s时(即第2s末)、第3s初(即第2s末)均表时刻.时刻与状态量相对应,如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

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如:4s内(即0s至4s末)、第4s(是指1s的时间间隔).

物体的位置可以通过坐标来研究,而机械运动是物体随时间位置的变化,而位置变化的距离确立为位移。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如果物体做曲线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它不能表示位置的变化,而位移是起点到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它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方向是从起点指向终点.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是标量,与路径有关.

说明:①一般地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②时刻与质点的位置对应,时间与质点的位移相对应。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物体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位移内(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定义式为: ,平均速度方向与 方向相同,平均速度是矢量.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上相应点的切线指向前进方向一侧的方向.平均速率是质点在某段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与 的比值,是标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速率: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v/△t(又叫速度的变化率),是矢量。a的方向只与△v的方向相同(即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1)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2)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3)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1.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A.万吨巨轮在大海中航行,研究巨轮所处的地理位置时,巨轮可看作质点

B.无论什么物体,也无论什么运动,只要以地面为参考系,就能将其看成质点.

C.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同时在自转,由于电子很小,故研究电子的自转时,仍可将其看作质点.

D.在研究物体的平动时,无论什么物体都可看作质点.

【解析】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只要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一小木块掉在河水里,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追赶.当他返航经过1 h追上小木块时,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 400 m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试求河水的流速为多大?(分别以水或地面为参考系两种方法解答)

【解析】 解法一 选水为参考系,小木块是静止的;相对水,船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船往返运动的时间相等,各为1 h;

桥相对水向上游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桥向上游运动了位移5 400 m,时间为2 h.易得水的速度为0.75 m/s.

解法二 若以地面为参考系,水的速度设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设为v2,划船者向上游运动时间为t1,向下游运动时间为t2,则对木块:v1(t1+t2)=5 400 m

已知t2=3 600 s,解得,t1= 3 600 s,v1=0.75 m/s.

【解析】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它是从物体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物理量,它是矢量;路程是从物体初位置到末位置所经过的路径轨迹长度.路程是标量.A正确.位移和路程都是物理量,不存在直线或曲线问题,B错.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即使大小相等也不能说二者相同,C错,D正确.

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km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6.0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km/s.

【解析】如图1-1-1,A表示爆炸处,O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O处所经时间,则有d=v t1①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O处所在经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

速度v表示运动的快慢和方向v=Δs/Δt(m/s)三者无必然联系.v很大,Δv可以很小,甚至为0,a也可大可小

(1)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前 内的位移是 ,在该时刻后的 内的位移是 ,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

A. B. C. D.

【解析】设某时刻为0时刻,则 时刻的速度为 , 时刻的速度 ,由加速度的定义式得

【答案】A.

(2)一列长为 的队伍,行进速度为 ,通讯员从队伍尾以速度 赶到排头,又立即以速度 返回队尾.求这段时间里队伍前进的距离.

【解析】若以队伍为参考系,则通讯员从队尾赶到排头这一过程中,相对速度为: ;通讯员再从队伍头返回队尾的这一过程中相对速度为: ,则整个运动过程经历的时间为: ,则队伍在这段时间相对地面前进的距离为:

(3)一辆实验小车可沿水平地面(图中纸面)上的长直轨道匀速向右运动.有一台发出细光束的激光器装在小转台M上,到轨道距离MN为d=10m,如图1-1-3所示,转台匀速转动,使激光束在水平面内扫描,扫描一周的时间T=60s,光束转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当光束与MN的夹角为450时,光束正好射到小车上.如果再经过 =2.5s光束又射到小车上,则小车的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解析】在 内,光束转过 = × = ,若激光束照射小车时,小车正在接近N点,则光束与MN的夹角从450变为300,故车速 ,若激光束照射小车时,小车正远离N点,则车速 .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5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t图象。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向学生展示一个-t图象:

提问:这个-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6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〇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2.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实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课的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

(一)学生总结发现的现象、解决的问题及发现的规律性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问题一般有: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大(不变)的像、看不到实像(放大的虚像)等,靠移动蜡烛、光屏来解决,或移动凸透镜来观察……

看到有关的像时,你们所记录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师根据板书学生的记录数据,引深讨论。

1.认识像与物等大这个关键点。

2.总结: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有什么关键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计算机多媒体突破像变大或变小这个难点)。

学生总结归纳: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确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多想、合作解决;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动手动脑做出的实验现象有意思、真实……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投影图片讨论其中蕴涵什么物理规律?

学生回答:水珠离另一侧的花朵较远(u>2f),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花朵离水珠较近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像。

当花朵离水珠很近时(u<f),成正立放大的像。

3.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本节课所总结的规律是下一节应用学习的原理。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及相关概念,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等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

(2)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多层次考虑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学习品质。

(4)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科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科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领略科学的美妙与和谐,体验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难点:

(1)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无直接关系。

(2)同一地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g。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则生活见闻。老师有一次在街上看见一个江湖骗子在行骗,现在我将他的骗术再现一下:

这是一张百元钞票,我捏住它的顶端,你用两个手指放在钞票的中部做好捏住钞票的准备,但注意在我松手之前你手的任何部分都不能碰到钞票,当看到我松手时,你就立刻去捏钞票。

骗子说:“如果你能捏得住,百元钞票归你,如果捏不住,你只需给我五元钱”。

现在请三位反应敏捷的同学上台来试试,看能否捏得住钞票。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都捏不到钞票而被骗。要戳穿骗子的骗局,揭示其中的科学道理,学习完本节内容就知道了。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挂在细线下静止的小球,小球受哪些力的作用?

生:重力和拉力

师:如果把线剪断,小球下落后受什么力作用?

生:重力和空气阻力(较小)

师:那么,小球将在什么方向上运动?

生:沿竖直方向下落

演示:用火将绳子剪断,小球下落。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将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快慢相同吗?(同学们七嘴八舌,主要有两种看法:重的物体下落快、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快。)

[板书:一、科学探究1——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吗?]

师:赞成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同学请举手,赞成重的物体下落不一定快的同学请举手。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现在我们来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吧。请刚才举手的同学们各选出三名代表,坐到讲台的两侧来。

坐在讲台左侧的代表队为正方,他们的观点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坐在讲台右侧的代表队为反方,他们的观点是:重的物体下落不一定快。每队的桌面上放有硬币一枚、相同纸片两张、相同体积的铁球和铝球各一个。现在各队先讨论5分钟,可以利用桌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来论证本方的观点。

正方甲生:同学们请看,将硬币与纸片同时由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硬币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重的物体下落快。(鼓掌)

反方乙生:将纸片捏成团,然后与硬币同时由同一高度静止释放,两者几乎同时落到桌面上。说明重的物体下落不一定快。(鼓掌)

正方丙生:你们怎么证明是同时到达呢?根本看不清楚,硬币肯定会更快到达桌面的,只是太快了,我们眼睛区分不出来。

反方丁生:将铁球和铝球同时由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大家认真听听,落到桌面时,声音只有一个(演示),说明两球是同时落到桌面的,也即快慢一样。

正方丙生:落到桌面的声音并不清脆,有些混浊,也许是两个时间间隔太短了,我们的耳朵区分不出来。

反方戊生:我们假设“较重的铁球下落得快”是正确的`,那么将铁球和铝球用线连在一起下落,跟铁球单独下落相比,谁下落得快?按正方观点连在一起的两球比铁球重,应该比铁球下落得快。但是铁球和铝球连在一起后,下落得慢的铝球要对下落得快的铁球起阻碍作用,所以两球连在一起时,应该比单独的铁球下落得慢。由正方观点推出了自相矛盾的两个结论,所以说,正方观点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热烈鼓掌)

正方同学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师:在刚才的激烈辩论中,正反双方同学都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利用了桌面上的器材来论证已方的观点,特别是反方戊生在实验观察效果不够明显的情况下,能利用我国古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逻辑思想,推翻了正方的观点,更是值得称赞的。现在我宣布反方同学获胜。(鼓掌)

师: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那么,物体自由下落快慢到底受什么因素影响呢?为什么纸片捏成团后,重量未变,但下落得快呢?

生:因为物体自由下落时,物体除了受重力作用以外,还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纸片捏成团后,重力作用不变,而空气阻力的影响变小,所以下落得快。

师: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作用的话,物体自由下落得情况会怎样呢?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这一情况。

演示:牛顿管实验。

师:轻重不同的羽毛和金属片在没有空气的空间自由下落,它们不受空气阻力作用,下落快慢相同;若在有空气的空间下落,它们受到空气阻力作用时,下落快慢就不相同了。综合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板书:若无空气阻力作用,不同物体自由下落运动快慢相同。]

师:物理学中,把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而在日常生活中,物体下落不可能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如果空气阻力相对于重力而言很小可忽略不计的话,物体由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可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例如:铁片与金属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等等。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理想化过程。通过理想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使问题简单化,这是物理学中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大,是作匀加速运动吗?

[板书:二、科学探究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师:我们曾用什么方法研究并判断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生:当相邻且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Δs为定值时,小球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有Δs=aT2。

师:留迹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例如频闪照片、纸带等。

课本第47页的图3—26是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限于时间关系,请大家在课后由该图片上的数据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并计算其加速度。

现在我们用一台较为先进的仪器——DIS传感器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将重物和速度传感器连在一起自由下落,通过电脑直接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其速度——时间图像。图像有什么特点,由图像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生: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板书: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在同一地点将两个不同的物体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它们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大家可以根据刚才我们做过的牛顿管实验中羽毛和铁片的运动情况进行理论推导。请一位同学上台演板。

学生演板:

即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师: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板书: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8页的信息窗。由信息窗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呢?

生:不同纬度重力加速度的值不同,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值越小。

师:很好,请坐。重力加速度的值不仅跟纬度有关,还跟高度等因素有关,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是v0=0,a=g的匀加度直线运动,我们能否利用以前学过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呢?

生:能。

师:很好。式中的s我们也常用h来替代。

[板书:三、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师:请大家根据课本第49页“迷你实验室”中提示的方法,两人一组,互测对方的反应时间。(下台询问)绝大多数同学的反应时间在0.15—0.18s之间,而百元钞票长为15.6cm,一半长7.8cm,将h=7.8cm代入公式可得t=0.13s,可恶的骗子就是利用这0.02—0.04s的差距骗取人民的钱财的。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占小便宜吃大亏”、“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人生哲理。

师:0.02s让骗子的诡计得逞;0.02s杨利伟叔叔驾驶“神舟五号”绕地球运行了约158m;雅典奥运会百米决赛赛场上盖特林9秒85,奥比科维鲁9秒86,格林9秒87。他们都只相差了0.01s,这是怎样的差距?是从“金牌”到“银牌”到“铜牌”的巨大落差,更是近在眼前却难以逾越的无奈……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同学们要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努力学习、快乐生活,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堂小结

(1)我们运用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过程——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用到。

(2)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推出了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3)同学们要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知识的结论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和处理知识。

布置作业:

1、利用课本第47页的图3—26上的数据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并计算其加速度。

2、阅读课本第50页至52页,完成第53页练习5、6。

3、查阅资料,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有什么实际意义。

4、由实验测出的重力加速度的值比当地实际的重力加速度的值小,试分析误差来源。如何改进实验可以减少误差?

教学小结与反思

1、由一则生活见闻引出课题,较好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

2、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火烧断悬线,可避免剪刀剪断悬线时对悬线横切的不利影响,确保小球开始下落时初速为零。

3、通过“辩论赛”,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嘴,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使学生了解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4、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计算时间,特把频闪照片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放在课后进行。课内则采用先进的DIS传感器系统,直观、真实、快捷地展示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图像,然后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物理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类比迁移,由自己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5、最后的“迷你小实验”与引入遥相呼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本节课科学探究所花时间较多,没有安排随堂训练,拟在下节课补充一节习题课。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8

第一、二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2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vt2=2gs

竖直上抛运动

1.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位移公式:h=v0t—gt2/2

2.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v0/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3.上升的最大高度:s=v02/2g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基本公式:s=v0t+at2/2

2.平均速度:vt=v0+at

3.推论:1)v=vt/2

2)S2—S1=S3—S2=S4—S3=……=△S=aT2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5)a=(Sm—Sn)/(m—n)T2(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6)vt2—v02=2as

第四节汽车行驶安全

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

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

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可用图象法解题。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讨论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及。

2、了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进一步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题1自然的引出推论公式,即位移和速度关系,通过思考与讨论对两个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做了小结,启发学生总结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涉及到五个物理量,由于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个量的情况下,才能求解其余两个未知量,引导同学思考和总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教材通过例题2,实际上给出了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特点,强调由两个基本公式入手推导出有用的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通过例题或练习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动手推导公式,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配合适当的课件,加强学生的认识,在推导位移公式时直接给出的,在这里应向学生说明,实质上它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的推论。

教学重点:

推论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要设计:

一、例题1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条件,a,s,待求量。

2、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等。

3、教师启发:上面的解法,用到两个基本公式,有两个未知量t和,而本题不要求求出时间t,能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可以启发学生两个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4、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到,即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并且思考:什么条件下用这个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论解例题

二、思考与讨论的处理

1、三个公式中国共产党包括几个物理量?各个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个公式解题时,至少已知几个物理量?为什么?

3、如果物体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个公式是怎样的?请同学自己写出:

三、例题2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题,标出已知量、待求量为。

2、放手让同学去解:可能有的同学用公式(3)和(1)联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利用求得结果;都应给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学受例1的启发,发现本题没让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联立消去a,得到。

3、得到后,告诉学生,把它与对比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以当作一个推论公式应用,此公式也可由,将位移公式代入,利用求得,(请同学自己推证一下)

4、用或解例2。

四、讨论典型例题(见后)

五、讨论教材练习七第(5)题。

1、请同学根据提示,自己证明。

2、展示课件,下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见媒体资料)

3、根据课件,展开讨论: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个1米,第2个1米,第3个1米内……所用时间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请你想办法测出自行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么测量仪器?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实际做一做。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10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都相同,即速度(v)的变化量与对应时间(t)的变化量之比保持不变(加速度不变),这样的运动是变速运动中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这里包括大小方向,而不是速度相等.?

2.从速度一时间图象上来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o at,t时刻的末速度v是在初速度v0的基础上,加上速度变化量△v=at得到.?

3.对这个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a决定于△v?和△t?的比值.?

4.a=△v/△t?而不是a=v/t?,?a=△v/△t?=(vt-v0)/△t即v=vo at,要明确各状态的速度,不能混淆.?

5.公式中v、vo、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

数学公式能简洁地描述自然规律,图象则能直观地描述自然规律.利用数学公式或图象,可以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例如,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或v-t图象,可以求出速度,时间或加速度等.用数学公式或图象描述物理规律通常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外推,不能任意外推.

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11

?2.(大连高一检测)一辆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已知在某段时间内这辆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在这段时间内,该汽车( )

?3.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为v=kt.其中k=0.3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D 解析:运动快慢相同是指速度不变,故选项A错误;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同的运动,若时间不相同,则速度的变化量不同.故选项B错误;vt图像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其他图像中不一定是直线,故选项C错误,D正确.

? 2.C 解析: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所以一定是加速运动.因为不能判断加速度大小是否恒定,所以不能确定汽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选项A、B、D错误,C正确.

2? 3.C 解析:因为质点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所以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0.3 m/s,质点速度变

?4.星级快车出站时能在150 s内匀加速到180 km/h,然后正常行驶.某次因意外列车以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将车速减至108 km/h.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列车减速时,若运用v=v0+at计算瞬时速度,其中a=- m/s2

?5.,歼31隐身战机在某机场进行了首次热身飞行表演.设该战机的速度达到98 m/s时即可升空,假定战机从静止开始以3.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该战机从开动到起飞需滑行多长时间?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vt图像是( )

? 4.C 解析:列车的加速度大小a=第一文库网== m/s,减速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a'=-m/s,选项22

A、B正确;列车减速时,vt图像中图线依然在时间轴t轴的上方,选项C错误,由v=at可得v=×60 m/s=20 m/s.选项D正确.

2? 5.解析:战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战机的初速度v0=0,末速度v=98 m/s,加速度a=3.5 m/s.

由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得战机从开动到起飞滑行的时间为t== s=28 s.

? 6.A 解析: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后,物体先做减速运动,到达最高点后,物体开始反向做加速运动.选项A正确.

?7.某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8.(多选)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的vt图像如图所示,关于火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7.A 解析:在x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斜率的正负号表示速度的方向,若y表示位移,因斜率有正有负,说明物体做往复运动,选项A正确,C错误,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正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若y表示速度,由图像可知,物体的运动方向没有变化,说明物体一直向一个方向运动,选项B错误;因加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故物体不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选项D错误.

? 8.AC 解析:由图像可知,0~tA和tA~tB时间内火箭向上加速,tB~tC时间内向上减速,选项A正确;整个过程中火箭一直向上运动,在tC时刻到达最高点,选项B错误;根据图像,火箭在tB时刻的速度最大,选项C正确;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在AB段的加速度比OA段的加速度大,选项D错误.

?9.(探索性)A、B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0.在某品牌汽车4S店,一顾客正在测试汽车的加速和减速性能.某段时间内汽车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以0.6 m/s的加速度加速,则10 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若汽车以0.6 m/s2的加速度刹车,则10 s后和20 s后速度各减为多少?

?11.(探索性)A、B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

? 9.C 解析:A、B两物体都沿正方向运动,运动方向相同,选项A错误;前4 s内,A、B两物体的位移不同,xA

22? 10.解析:取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初速度v0=36 km/h=10 m/s,加速度a1=0.6 m/s,a2=-0.6 m/s

由速度公式得加速10 s后的'速度v1=v0+a1t1=10 m/s+0.6×10 m/s=16 m/s

从开始刹车至汽车停下所需时间t== s≈16.7 s,t2t,故刹车20 s后汽车速度为零.

? 11.解析:(1)A物体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1=

22 m/s=1 m/s,方向沿规定的正方22向;B物体前4 s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 s后沿反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为a2= m/s =-2 m/s,负号表示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2)两图像交点表示在该时刻A、B速度相等.

(3)1 s末A物体的速度为3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B物体的速度为6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

(4)6 s末A物体的速度为8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B物体的速度为-4 m/s,负号表示和初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见解析

(1)A、B各做什么运动?求其加速度.

(2)两图线交点的意义.

(3)求1 s末A、B的速度.

(4)求6 s末A、B的速度.

?12.(挑战性)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变为绿灯,司机立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的一半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来的速度共用了12 s.求:

(1)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 12.解析:(1)卡车先做匀减速运动,再做匀加速运动,其运动简图如图所示.设卡车从A点开始减速,则vA=10 m/s,用t1时间到达B点,从B点又开始加速经过时间t2到达C点.则

vB=2 m/s,vC=10 m/s,且t2=

t1+t2=12 s.

可得t1=8 s,t2=4 s,

22a1=-1 m/s,a2=2 m/s.

10 s末的速度为v2=vB+a2t=2 m/s+2×2 m/s=6 m/s.

22答案:(1)-1 m/s 2 m/s (2)8 m/s 6 m/s

相关攻略

相关新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