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首页 范文大全 正文

电影无双观后感模板

2023-06-17 16:50:55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1】

今天第三次回味香港动作悬疑片《无双》,这部近几年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无双》讲述一个造假集团大佬吴复生诱惑落魄画家李问一起制造“超级美钞”,两人从曾经的合作无间到最终的反目成仇,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厮杀。

这部电影的剧情很引人入胜,同时有些台词我觉得很经典。

1、“只看到黑和白的人,永远都是失败者。”当画家说自己是搞艺术的,家中三代都是做伪钞,而且只搞批发不做零售,他做的超级美金是全世界最多人喜欢的像真画.... 李问表示黑也不会变成白,然后画家就说了出了上面这一句话。很多较真的人、有原则的人,总是希望凡事都能分个是非对错,但是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如果真的计较下去就吃亏了。

2、“所有能成大事的男人,都是为了女人。放弃爱情的男人,没一件事干得好。”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连爱情都放弃的男人,一说明你没有责任心,二也是能力有所欠缺。所以,为了承担家庭的责任,男人可以勇往直前地去工作赚钱。

3、“任何事件,做到极致就是艺术。”经纪人说李问的画算不上艺术,但是画家的观点完全不同。《无双》中对于伪钞的制作过程展现的非常全面,其中涉及物理,化学,美术等方方面面。伪钞集团对于“作假”这个事情真的是做到了极致,所以整个过程看起来就像是艺术创作。任何事件,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这句话绝对是真理了!

4、“死性不改,怎么做大事。”画家带着李问和假钞集团成员去抢变色油墨,画家被一个埋伏的押运员打了一枪,然后一发火把押运员打死,连同把没搬下车的变色油墨打没了。鑫叔说了上面这句话。无论自己有惊天动地的能力,还是一般人,都要心存敬畏,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冲动就是魔鬼,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5、“ - 你以为我真的没你不行? - 不是我以为,是真的没了我不行。”李问想带秀清逃离画家的魔爪,画家质问李问,然后就出现上面的对话。李问掌握了变色油墨的配方,画家是缺了李问的变色油墨配方的`确不行。所以说,人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傍身,特别是独门绝技,绝对不怕没工作,肯定是争着抢人。

6、“行规就是行规,没有对错。”因为鑫叔用自己制造的假钞买了一个古董钟表,被国际刑警盯上了,画家处决了鑫叔,同时把鑫叔的家人给灭口了。在真实世界里,李问处决了鑫叔及其家人也是泰国酒店集团乱斗的导火索。现在的各行各业就是缺少了契约精神,或者说是缺乏了行规的制约。行规就是行规,遵守了行规,特别是高危行业,才能在这个行业平平安安,甚至做得长长久久。

7、“拼命赚钱吧,赚到钱你怕没女人。”阮文是李问的邻居,李问在造假钞的过程中,喜欢上阮文这个邻居,鑫叔跟李问说了上面这句话。当自己和世界上所有人一样是观众、主角没自己份的时候,努力生活、努力赚钱才是硬道理。

8、“其实我们做师傅的,手艺好最重要,心平气和就不会惹祸上身。”上面这句话是鑫叔对刚入行的李问说的。不但是做师傅,做任何行当都一样,手艺好才能立足是绝对的真理,但是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话说回来,到了电影的结尾,反转得令人措不及手,没想到李问就是画家,李问所描述的画家则是李问另一个的人格,而这个人格是像画家一样的人。无论是制假钞的专业展示和枪斗的场景,还是反转的结尾,这部电影真的经典。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2】

庄文强自编自导的电影《无双》,看后给我以震撼和激荡,使我忽略了它属于动作、犯罪片,而窥其光怪陆离的生活中真实的内心呈现,以及编导对政治、文化、艺术,尤其是人性的解构和思考。

《无双》以画家、艺术家李问(郭富城饰)被捕狱中述说,展开了20世纪90年代多伦多为时代背景,以代号画家(周润发饰)为首的犯罪团伙,掌握了制造伪钞(美元)技术,难辨真伪,并在全球进行交易获取利益,引起警方高度重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故事就好理解,电影的结尾来一个反转,画家身份扑朔迷离即使编导把李问述说故事中的某些部分作为一个现成的场景展现在你眼前,直至影片结束,你突然像走进迷宫一样,不由自主地一步步将影片中前因后果、人物关系等探至故事内因及其形成的肌理,循着影片中留下的线索进入并走出迷宫,解读与体悟编导的用心与寓意。

回顾电影《无双》,感到它与动作、犯罪片的最大不同,就是它非概念化。

影片中的画家李问(郭富城饰)和由其双重性格编述出的代号画家(周润发饰),不是神灵与圣子,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他心中的标杆、英雄。他们既不是纯粹的艺术工作者,也不是一成不变只顾图财害命的恶魔。好人、善良的人也会作恶,作恶时内心也会退缩、懦弱;而懦夫、坏人也会有善良和勇敢的行为。善与恶互相渗透着,英雄与懦夫互相转化着,一切都缘于生活本身的变化与诱惑。伪造假币的老大会随时被抢击中跌倒,又会随时重新站起来;没有阴险邪恶令人憎恶的嘴脸,有的却是敢打敢拼、充满智慧、活得酣畅淋漓的英雄形象。印制假钞时苦思冥想的团队专注敬业精神,让你忽略了他们是在犯罪,而感觉他们是潜心钻研伟大艺术品的艺术家。因而,李问意想的英雄(周润发饰)的产生不是教条的产物,亦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生活之赐、人性之赐,是美好的人性受到时事挤压之后的裂变与突变。所以,《无双》既是一部意想的英雄史,又是一部平常人的生活史和心灵史。

《无双》中李问和他意想的英雄(周润发饰),均是男性,他们的懦弱和勇敢均集中体现在他们与女性的关系上。

李问,一个穷困落魄的画家,租住在多伦多唐人街的一个角落里,对隔壁的画家阮文充满了热爱,也许只是爱着一个代表美好、清秀、生活安逸女人的符号,而贫穷落魄、怀才不遇的他禁不住野心的膨胀,不仅走上了伪造假钞的犯罪道路,杀人、抢劫,还由于内心的软弱,自知征服不了阮文,使他做出了一个最有悖于人性的选择,把和将军火拼中救来的女子秀清整容成了阮文。而当秀清把李问从狱中保释出来,也终于明白自己始终都是一个假阮文,一个替代品,失望之余,她将写有游轮编号的纸条塞入打火机,并留在酒店做线索。当警方根据纸条即将捕获李问时,秀清引爆了埋藏在游船上的炸弹和李问一起葬身大海。

李问是怯懦的、好色的,有着双重的人格。他有享乐的欲念,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对女色的觊觎与占有是一种代表,这构成了他把自己造就成英雄的障碍,所以他惶恐而自卑、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深入骨髓。他的内心有另一个自我,于是他假想出代号画家(周润发饰),表示他也有他的一套人格和处世方式,是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陌生人,是少数不为女人而活的人,拘谨可以变为放纵,善良可以变为邪恶,胆怯可以变为残暴,理智可以变为疯狂,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毫无压力地行动和思考的自由。二者在他内心纠缠着、撕扯着,最终二者合二为一,真的成了假的,假的成了真的。

于是,《无双》中画作的真假,钞票的真假,阮文的真假,画家的真假,爱情的真假。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亦假时假亦真,假亦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乱人心,人心难辨真与假,真假自在世人心。这或许是《无双》影片背后的庄肃意境,颇堪回味。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3】

今晚去看了《孔子》,感觉和以前看的电影的感觉有点不一样。也许是被表演所打动?也许是被发哥所诠释的孔子内里的那种精神所触动?不知道!但是我想说,《孔子》虽说有些商业色彩,但是片子还是一部非常好的划时代的片子。

片子里所阐述和诠释的是一种很中国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这和以前那些用中国皮、外国心的香蕉影片相比,是更加让人感到亲切的。包括季氏对孔子的排挤、卫公对南子的言听计从、鲁国大难临头对孔子势力的怀念、齐国君臣面对鲁国虚假部队到来而不得已的唱双簧,都把中国人的人性弱点和价值缺失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贯穿前半部的三桓勾结,把中国官场勾结与利用、信任和背叛的精髓表现的极其到位而又毫不突出!相比于今年看的《十月围城》《阿凡达》那些用西方价值诠释故事的影片,《孔子》的很中国至少很对我的胃口。因为不管这些价值观和思想好或不好,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中国自古儒道不分家,两者是相对对立而又辩证统一的。孔子和老子的对话,不仅效果做的好,话题也选的好!对于中国人来说,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是大多数人一辈子去苦思冥想的事情。孔子和老子各自所阐述的立场,正代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物质和人际世界的种.种困惑和应对的态度。于丹教授说过:“没个中国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的,人生理想都是道家的。”此语正好可以作为这段对话的注解。

我看了点影评,有的说本片对情节把握恰到好处,有的人说前重后轻、后半段没有重点。其实我以为,要想用那一百多分钟去诠释先贤孔子充满挫折波澜和苦难的一生是比较愚蠢的!孔子生时正逢中国历史上持续最长时间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时局混乱,各种故事可以说自然是光怪陆离的,你想一一把握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表现了也只会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反而找不到重点了。颜回之死可以说是本片最大的悲剧,被孔子称为第一贤人的颜回最后在冰水中冻死。这个艺术加工虽然于历史不合,但是艺术加工的正是恰到好处;为保卫在那个时代极其珍贵的书籍,颜回不顾冰冷的河水抢救书籍,他的死在悲壮中透出了一种唯美——一种精神的丰碑建立起来了!假设:孔子晚年编写《春秋》,看到那些被颜回抢救回来的宝贵书籍,又怎能不百感丛生?!影片固然有一些瑕疵和不足,有的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如将孔子儿子的名字孔鯉——拼写成了孔锂,这个错误之低级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但这个是后期制作人员、包括导演的疏忽,不能就因此而否定这个一部片子!

最后的孔子死去的安详而又从容,如同童话中的一个仙人,代表了一种中国最古老而又最高的人生境界。那种唯美而又玄妙的境界,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

最后一句话:为了中国这位大圣贤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一点他的故事,请去看看他的故事吧!西方影片的画面固然漂亮,但对中国人来说——去纳鲁人的家园游历怎么能比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朝拜更重要!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4】

为人母后,深感孩子成长每一步的不易,以及做家长的责任。每次看到有关孩子失踪、遇难、受虐待的新闻,总能感同身受当事母亲的痛苦。所以,《亲爱的》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反映打拐题材的电影,吸引我走进了电影院。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田鹏的3岁小男孩失踪3年后被找回,对原家庭和收养家庭带来的影响。演田鹏亲爸田文军的黄渤,田鹏亲妈鲁晓娟的郝蕾,田鹏养母李红琴的赵薇,情感拿捏都相当到位,表演也非常自然,完全没有演的痕迹。

剧中的泪点很多。其中最触动我的有三个点。

第一个是鲁晓娟在万里寻亲会的分享上犹豫许久后首度承认田鹏的丢失和田鹏追赶自己的车有关,内疚得痛哭流涕,情绪崩溃的一幕。鲁晓娟和田文军离婚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一周来看一次田鹏。田鹏丢失后,她一度把责任全部推给田文军,扇他耳光,骂他弄丢了孩子。但她知道真相,这种内疚压得她几乎抑郁成疾。一直到她这次痛哭,她才有了痊愈的希望,因为她终于敢面对现实了。

第二个点是田鹏找到后,田文军独自蹲下,抱紧自己,放声大哭。过去的3年里,他找不到田鹏心急如焚,各种尝试都没用,他没哭;他因为寻子遇到各种骗子,甚至差点丧命,他没哭;他道听途说各种田鹏可能的结局,又惊又怕,他没哭;田鹏找回来却不认识他,当他是坏人打他脸嚷着要找自己妈妈,他没哭……然而,他终于哭了。三年来,经过极度的内疚,各种寻子的努力,无数次的绝望,他终于见到历尽艰辛才抢回的孩子,他付出的一切终于有了回报,他终于可以看到孩子生龙活虎的在他面前,他终于可以补偿自己当年对孩子看管不力的过失,他终于有机会再好好的爱孩子一次……这是条汉子,一直坚强的'独自承受着一切。千万情感,只能宣泄在自己抱紧自己的痛哭中。比起鲁晓娟,他更勇敢,更能面对现实。在后来田鹏对他和鲁晓娟一直生疏敌视时,他也一直忍受着,做好自己该做的,用爱去融化孩子心头的冰块,心疼孩子遇到的一切,问鲁晓娟“鹏鹏当初被拐,过了多久才叫别人妈?”。

第三个泪点是李红琴偷偷去看田鹏,被田文军赶走时,李红琴说“他吃桃子过敏,别给他吃桃子。”在电影一开头田鹏丢失,田文军录寻子广告时就说过,请买了他的家庭不要给孩子吃桃子,因为田鹏吃桃子过敏。3年前田文军在视频里叮嘱的,和3年后李红琴在离开田鹏前叮嘱的,都是一样的话,都带着“虽然我不在孩子身边,但请照顾好孩子”的绝望,也带着父母对孩子深切的关注和爱。李红琴叮嘱这句时,田文军明显愣住了,他知道李红琴和自己当初一样,深爱着田鹏,但他不能让孩子留在过去的回忆里,所以还是赶走了李红琴。

可以咀嚼的情节有很多,泪点也远不止上面提到的3点。张译演的寻亲会的韩总,佟大为演的家有精神病母亲的失意律师,都很精彩。韩总寻子6年仍杳无音讯,终于决定放弃寻子,重新生孩子时,内心里感觉抛弃和背叛了丢失的孩子,但又无法承受寻之不得、无数次失望和煎熬的痛苦,在田鹏生日宴会上的一段戏,也非常催泪。

篇幅关系,就只说这么多了。总之,这部电影值得去电影院去看。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勇于面对发生的一切,用爱去化解一切隔阂与伤害……亲爱的,我爱你。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5】

“在这个地球的某一处,存在着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做圆明园。”——雨果

我去过圆明园。虽然已是五月,但极目所及,却尽是荒凉。野草丛生,新鲜的、极具生命力的、从废墟缝隙里迎风摆荡。可是在康熙至咸丰年间,她却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最繁华荣耀的一笔。而后,那繁华与荣耀却化作烟云,消失在北京西郊的土地上。

看完《圆明园》,想起自己站在园子里,试图努力想象当年盛景却因面对满眼荒芜而无法将她在心中复原时的无力感。面对那些湖水、断桥、残垣、荒草,还有吆喝叫卖所谓的“纪念品”、“工艺品”的商贩,我是真的想象不出它往日的荣耀与辉煌。正如面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在她饱经沧桑的皱纹里,无从想象她年轻时“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风采一样。而现在,这部纪录片电影,借助先进的制作技术,却使我对圆明园的修建、扩建、概貌、价值等有了十分形象的认识。

《圆明园》大规模地使用了电脑仿真动画技术,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重新带到观众面前。另外,影片采用了大量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合成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使人有一种零距离接触人物的感觉。《圆明园》全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它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

将制作技巧层面的特点搁置不谈,导演构思影片的心智和技巧却也都是值得称颂的。以西方传教士的眼见与思绪为线索,使得整个影片保持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世界观和视角。一直以来,说起圆明园,我们都会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表达对列强的愤慨,但是直白的情感表达没有客观的说明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

导演对于我们中华民族遭遇的耻辱和列强烧毁圆明园的举止,没有旗帜鲜明地表述的立场和愤慨;而是用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它的美丽,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述它的毁灭。这样含蓄而深刻的痛苦,反而更让人百味俱生。毕竟,不告诉我们这个农耕文明顶峰是怎样的辉煌,又怎能让人有这种切肤之痛。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的继位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这位前半生争夺皇权、后半生强化皇权的皇帝,在影片中却显得十分向往文人自由、淡泊的生活。

雍正执政后,就开始队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影片中揣测,这是他对康雍乾三位帝王在牡丹园唯一一次会面的怀念。在雍正园居期间,它也成为清帝国的政治中心。雍正三年(1725),雍正开始在圆明园居住。从此,每年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园内度过,直至去世。园内到处都留下了雍正的足迹,西峰秀色、澹泊宁静、万方安和、蓬岛瑶台等景点是他最喜欢居住之处。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山水地形逐渐形成,追求和谐与恬淡的建筑风格;而雍正本人,也经常在圆明园中,将自己打扮成文人的摸样,下棋、打骨牌、读书、休息,表现了雍正作为一个权力中心、掌管天下、平定内忧外患、又无比勤奋的帝王,那渴望自由与闲适,疲于斗争的一面。

另外,雍正对于住在圆明园中的皇子们的教育也十分重视。皇子们天没亮就要在最具名望的老师的教育下,学习满文、蒙文、汉文,以及诸多帝王教育课程。可惜的是,由于雍正本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皇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全面真实的认识,直接导致了乾隆以及随后的皇帝们,在科技问题上观念极度落后。这也使得“天朝上国”在近代被动而落后。

闭关锁国的清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对科技的轻视,使得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的英法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地撬开了圆明园的大门。这座皇家园林,无论从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各方面都堪称“世界奇迹”。

英法都是文化、艺术氛围及其浓厚的国家。大戏剧家莎士比亚令英国人引以为傲,英国人常常被称作绅士;法国是浪漫之都,是许多音乐家、美术家心中的天堂。他们怎么可以“满心欢喜”地将人类世界的遗产付之一炬?

或许正如片中旁白所言,对物品的损坏欲是人类的天性。一旦有这样的机会,就会爆发出内心的野心。平时作战纪律最严明的军队在这样的时刻也会变得毫无次序性。“既然不能拥有它,那就摧毁它,作为胜利的证据”。由于欧洲没有一座宫殿能与圆明园媲美,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可怕的心理,那个让中华民族铭记千古的额尔金爵士才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19,八国联军侵华,早已“遍体鳞伤”的圆明园又遭一劫,被毁更甚。

然而,其实圆明园当年被英法联军烧后还是保持了大部分原貌的,因为石头砌的房子,火再怎么烧也烧不毁的。只是这100年内持续的破坏,才使得如今的圆明园面目全非。

有资料显示,19以后,就一些农民,就进入了圆明园,山形水系就开始遭到了破坏。建国以后进入圆明园的农民就越来越多,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据1980年圆明园管理处的统计,圆明园里边有7个生产队,农业人口多人,劳动力700多个,里边的住户有270多家,形成了近20个大小的居住点。这农民进了圆明园以后,他们为了要种水稻,要挖山填湖,因为水深了水稻是不能种出来的,所以是挖山填湖,为了建房屋要挖山取土,为了养猪羊,它们养在圈里,要把它的肥料弄出来,要起这个粪,起了以后又要用土来垫,他要挖山垫圈。所以几十年当中,他们是每天挖山不止,圆明园的山形水系主要是近几十年破坏的,所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圆明园终于成为了一片废墟。有的专家就把圆明园的这个遭劫的这个经过,分别地称为“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

因此,若要保持如圆明园此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得到政策上的支持。老北京城在五六十年代也遭到拆毁,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之痛心不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需要民众,更需要政策与法律上的坚定支持。然而现在更多的城市为谋求所谓的发展,竭泽而渔,毁坏优秀历史遗产。这是对文明不可饶恕的亵渎。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来复枪、连发枪;而中国军队用的仍然是腰刀和冷兵器。毫无疑问,欧洲人长驱直入,顺利得出乎了他们自己的意料。欧洲人说,“进攻很顺利,只有我们杀中国人,而中国人却伤不了我们。最后,我们一共只牺牲了5位站士。”我们中国人这种自杀式的对敌方式令欧洲的主帅都目瞪口呆。如果我们的士兵拥有更好的武器,在战争时也不会落败到这等田地。

这令我想到了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军队以“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日本。外国士兵打仗要命,而中国人打仗是不要命的。也许这是我们“捐躯赴国难”的爱国精神的重要体现,但这也是我们对生命与人权不够重视的一种表现。如果能够拥有先进的技术,在战争中,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士兵死去;甚至,就不会有这样受人欺凌的战争。

接近影片尾声的时候从旁白道出,欧洲人马格尔尼曾送给乾隆先进的炮弹和x支,但大清帝国却从来没有想过改良自己落后的武器。听到这样的话,观影的心情便跟先前不一样了。走过2000多年帝制,在乾隆时期又达到鼎盛。晚清时期的天朝,的确夜郎自大、腐朽落后,之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更是丧权辱国。历史以沉痛的教训证明,科学进步才是硬道理。

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批判的眼光来回望我们的近代史,不厌其烦的阐释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可是仔细想想,这样的逻辑是不是有点可笑,或者说可怕呢?落后就会有被人欺负的危险,但是不代表落后就应该被挨打。“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便是“强大就可以欺负弱小”。这其实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不管清朝后期如何x败和没落,x片战争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可能抹去的耻辱和不公正待遇。那些人是我们的祖先,那些土是我们祖先的土,那些土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我们祖先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我们不能逃避我们的这个民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演化、发展过来的。如果抛弃意识形态,社会结构不谈,这个民族经历的荣耀和屈辱都是连贯的,都是我们自身的。

一个人20岁发达,30岁被人打,40岁翻身都是他的记忆,都是他的快乐和悲痛,而不因为40岁后他信佛了,硬生生把40岁前和40岁后瓜分开来。这是自欺欺人。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会让人懂得进取而有礼,奋发而谦逊。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的和平,历史才不会重演。

如果那一天我们强大到可以把白宫、白金汉宫、凡尔赛宫毁了,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那么关于圆明园的记忆才有价值。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6】

今天第三次回味香港动作悬疑片《无双》,这部近几年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无双》讲述一个造假集团大佬吴复生诱惑落魄画家李问一起制造“超级美钞”,两人从曾经的合作无间到最终的反目成仇,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厮杀。

这部电影的剧情很引人入胜,同时有些台词我觉得很经典。

1、“只看到黑和白的人,永远都是失败者。”当画家说自己是搞艺术的,家中三代都是做伪钞,而且只搞批发不做零售,他做的超级美金是全世界最多人喜欢的像真画.... 李问表示黑也不会变成白,然后画家就说了出了上面这一句话。很多较真的人、有原则的人,总是希望凡事都能分个是非对错,但是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如果真的计较下去就吃亏了。

2、“所有能成大事的男人,都是为了女人。放弃爱情的男人,没一件事干得好。”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连爱情都放弃的男人,一说明你没有责任心,二也是能力有所欠缺。所以,为了承担家庭的责任,男人可以勇往直前地去工作赚钱。

3、“任何事件,做到极致就是艺术。”经纪人说李问的画算不上艺术,但是画家的观点完全不同。《无双》中对于伪钞的制作过程展现的非常全面,其中涉及物理,化学,美术等方方面面。伪钞集团对于“作假”这个事情真的是做到了极致,所以整个过程看起来就像是艺术创作。任何事件,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这句话绝对是真理了!

4、“死性不改,怎么做大事。”画家带着李问和假钞集团成员去抢变色油墨,画家被一个埋伏的押运员打了一枪,然后一发火把押运员打死,连同把没搬下车的变色油墨打没了。鑫叔说了上面这句话。无论自己有惊天动地的能力,还是一般人,都要心存敬畏,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冲动就是魔鬼,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5、“ - 你以为我真的没你不行? - 不是我以为,是真的没了我不行。”李问想带秀清逃离画家的魔爪,画家质问李问,然后就出现上面的对话。李问掌握了变色油墨的配方,画家是缺了李问的变色油墨配方的`确不行。所以说,人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傍身,特别是独门绝技,绝对不怕没工作,肯定是争着抢人。

6、“行规就是行规,没有对错。”因为鑫叔用自己制造的假钞买了一个古董钟表,被国际刑警盯上了,画家处决了鑫叔,同时把鑫叔的家人给灭口了。在真实世界里,李问处决了鑫叔及其家人也是泰国酒店集团乱斗的导火索。现在的各行各业就是缺少了契约精神,或者说是缺乏了行规的制约。行规就是行规,遵守了行规,特别是高危行业,才能在这个行业平平安安,甚至做得长长久久。

7、“拼命赚钱吧,赚到钱你怕没女人。”阮文是李问的邻居,李问在造假钞的过程中,喜欢上阮文这个邻居,鑫叔跟李问说了上面这句话。当自己和世界上所有人一样是观众、主角没自己份的时候,努力生活、努力赚钱才是硬道理。

8、“其实我们做师傅的,手艺好最重要,心平气和就不会惹祸上身。”上面这句话是鑫叔对刚入行的李问说的。不但是做师傅,做任何行当都一样,手艺好才能立足是绝对的真理,但是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话说回来,到了电影的结尾,反转得令人措不及手,没想到李问就是画家,李问所描述的画家则是李问另一个的人格,而这个人格是像画家一样的人。无论是制假钞的专业展示和枪斗的场景,还是反转的结尾,这部电影真的经典。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7】

一部很有趣的片子,却被预告片生生地剪成了俗气的新年档,差点错过。这是我最喜欢的那种电影类型,不到最后一秒都不知道事实真相全貌,这才有意思。

看前面3/4,是李问(郭富城饰)向警察瞎编关于画家的故事里,李问表现出来的懦弱的鹌鹑样,和后面揭晓真相后那个偏执蛮横狡诈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真是演技炸裂啊。仔细想想,在那段招供提到的懦弱却善良的李问,是现实中作恶的作家内心挣扎的隐喻象征,也是那些作恶的人惯有的为自己辩护、美化形象的手法。

例如,在假想部分,假画家(周润发饰)第二次怂恿李问将阮文追回来,说是买好了度假别墅可以让李问和阮文两人一辈子都随便画画了,所以可以光鲜正当地将阮文给追回来了,这表达了他本人最原始的愿望;随即李问难受且不屑地说,那又如何,那不也是贼给买回来的,这显示了他本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像这样的隐喻点有很多,例如在第一次登机时,假画家(周润发饰)对李问说,“放心,事成之后我会帮你把她追回来”,李问却说“不用你管。而且,难道我跟她说我在卖假钞吗?”。

这就像每个人内心的两个小人,一个是好我,一个是坏我,经常在互相质问。所以说前面这3/4的大篇幅,除了是作假证供、向观众交代故事历程,也是塑造和丰满主角的过程,兼备好坏才能打造骨肉丰满的角色。

影片的最后一幕,让我清楚了主角的性格该如何定义。警察找到真正的阮文,拿出李问的照片问她对他有没有印象,阮文点点头,但却不像是见到熟悉的故人那种反应,只是淡淡的反应。她说——“以前住我隔壁的”。

对方都不知道他的存在,自己就执拗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连追都不试试追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的内心极度自卑。于是,奔着男人成功了就能得到一切的预设前提,开始发狠地造假钞。所以,李问这个角色的性格,有着极端的'自卑和蛮横,而且极度偏执。

他在酒店和秀清的对话也可以体现这一点,他说假的也挺好的,毕竟人哪有福气得到真的,能得到替代的已经是安慰了,只要爱得真一点就好了,所以,可以假想,即使他已经有本钱可以去追阮文了,他也没有那个自信去把阮文追回来。

观影结束后,我问朋友,是否有想到是这样的反转,她说凭她的观影经验她已经猜到了。但我在想假如没有观影经验的话,导演是否有埋伏一些线索让观众可以捕捉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对李问的供述产生质疑。可能我自己没有捕捉到吧,如果有的话请留言分享下哦。

所以或许导演可以设置一些巧妙的不合理之处,也就是那些乍听之下符合常理,细想却不合理的地方,增加观众的参与感。要知道,提早通过线索猜出,可是会让观众参与感十足,成就感满满的咧。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8】

刚刚看完电影《无双》,还是有些小小激动的,所以匆忙写下几笔。

作为一个犯罪题材影片,这个故事在前半部分竟拍出了文艺片的气质。青年男女的恋爱、异国的打拼、名利的诱惑、艰难的抉择,一切都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节奏,甚至有点些微的沉闷。沉闷得我在朋友群里还发了几个微信,点评了一下发哥的英雄垂暮、城仔的炉火纯青,也八卦了下张静初愈发精致、不知是否有整容的嫌疑?

然而加拿大警察的出现,以及彼时香港女督察与这位同行的暗生情愫,却让我放弃了微信中的调侃,转而专心盯紧了大银幕。这个线条的加入,使我意识到,这部发哥、城仔两大影帝加盟的.电影,绝不会如此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几个男女,一定在这惊天大案中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

果然,当所有人都发现上当了的时候,郭富城才暴露出他的凶残本质,与他前半部分的唯唯诺诺书生形象判若两人。

而当加拿大骑警惨遭不测,我才知道为什么这位香港何姓女督察出场以来一直以短发示人,而且冷若冰霜。

至于一人分饰两角的张静初,才真正配得上“炉火纯青”四个字。在这个片子里,她秀身材,也大秀演技。

在几乎每一部犯罪题材电影里,几乎都有张静初饰演的秀清这个角色:弱势的女人,被男主角救过,从此死心塌地,但在最后还是发现自己只是男主角的玩物、替代品或者工具,于是万念俱灰,选择与男主角同归于尽。

角色是相同的,演法却各有各的精彩。

张静初的表现可谓让人眼前一亮:她把一个陈旧的设计,演出了新意;她把一个俗套的角色,演出了自己的风格。

她保释郭富城时的高贵冷艳,让我惊讶于她的蜕变;然而这种惊讶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很快,她又在镜头前展现了她与郭富城激情之后的妖娆;这种妖娆给人的视觉冲击尚未平息,她在了解郭富城将其视为替代品之后的绝望,却真正让观者叹为观止了——她点燃一支烟,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嘴里喃喃道:好,特别好。声音极轻又极脆,轻地像魂在飞,脆得像心在碎。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9】

今天傍晚,我到了家旁的一个影院观看了电影《88995》,感触颇深。

故事讲的是在一所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童童和富家子弟加威是一对好朋友。童童的爸爸是电脑专家,每天都在电脑里留一些智利题给童童做。而加威的爸爸妈妈是房地产大老板,每天都要出差,所以经常不在家。加威只有保姆来照顾他。在没有把马陪伴的日子里,加威觉得很孤独,就找好朋友童童去黑网吧玩网络游戏。加威把泡网吧、玩游戏当作排解寂寞的唯一方法。

加威很喜欢玩网络游戏,他浑然不知是网吧在暗地里提高了游戏的难度,所以每盘都会书,误入了网吧设下的圈套,以致后来负债累累。有一次,加威去网吧玩游戏,一玩就玩了三天三夜没有回家。等童童去找时,他没走几步晕倒在地。后来,网吧老板连次绑架了他们。第一次试加威报警,警察把黑网吧查封了。第二次,黑心的网吧老板为了报复,再次绑架了他们俩。

在危急时刻,童童灵机一动,让负责看守的“大虾”打开了爸爸为自己制作的网站,并在输入“88995”的密码后,拨通了童童爸爸的手机。原来,“88995”是爸爸和童童约定的遇险报警信号。最终他们化险为夷。

这部电影是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片中多少令人深思的片断:加威玩电脑游戏上瘾并被引入了一大骗局,让我体会到了网络的弊端;童童报警解救加威让我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老板骗钱、报复让我体会到了社会上一些人人性的丑陋;童童通过“88995”再一次就了连个人,然我体会到了网络的重要性……

我走在路上,举头凝望天空,想到:童童利用电脑进行学习、开发智力并利用它帮助二人成功逃脱了坏人的掌心;而加威却被网络游戏吸引,从而一蹶不振,掉入其深渊之中,为童童及家人添了很多麻烦。同样是网络,为什莫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而究竟我们应该怎么利用它呢?

我想:我们这些少年儿童,还未成年,有很多事还不能正确处理,经常会做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事,而这正是我们犯错的缘由。我认为:首先,我们一定要加强自制力,不要向加威一样玩物丧志。这样机会是家人担心也会荒废了宝贵的'少年时间,这样做是很不明智的。其次,我们现在主要任务是学习,现在如果不努力,长大之后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我们应建立良好的是非观念。接着,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再下力度进行整顿,严打网吧让未成年人进入的现象,这样用社会强大的臂膀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安静和谐的天空。最后,我向中国人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如果每个人都有了较高的认识,这类事情便不会发生,那个黑网吧老板也不会存在。我们一定要努力为提高人口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是中国成为一个民主、和谐的民族。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10】

看电影有三种状况。

第一种是在观影之前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或是看过原著小说,总之剧情已经了解了个大概,看的是改编、演技和画面,要与原有印象和文字想象的对比中看到新意和现实画面。

第二种是只知其类型、套路而不知其详情,多是科幻、动作、冒险、奇幻之类,就好像定制的餐食,要惊险刺激就可以丝丝冒汗,要血脉偾张就可以大汗淋漓,要婉转曲折就可以香汗涔涔。

第三种是全然不知故事要讲什么,或许有个曾经看到印象或许有个猜测,到底是桃源秘境还是桃园结义,是罗马假日还是骡马放假,要到看的时候才豁然洞开,就像一桌别人点的菜,上桌了才知道菜硬不硬、合不合口味。

《寄生虫》就是在第三种情况下看的。虽然有朋友的推荐,但考虑到他对电影的艺术性追求或远远高于一般人如我,而且又是韩国电影,因此我就没有因为推荐和网站的高分而给以很高的期望值。而且期望值搞得太高,往往结论不佳。

用喜剧的面目讲悲伤的故事,因为有了欢乐,悲苦或许体味地更深,但却不让人那么难以接受了。电影前半段,全家人上岗就业,刻意安排的轻松愉悦,让人感到的却是隐隐中充盈的不安,就像一个灌水的气球,涨得越大越是让人觉得随时会爆;起高楼、宴宾客,等到豪宅宴饮,观众心里都会猜到必定要出点事,果然眼见他楼塌了;然后一场雨,塌得有家不能回,是为家破;待到第二天,阳光普照,莺歌燕舞中又杀得血光冲天,是为人亡。与一家人曾经身处仄逼的半地下室但却自有欢乐相比,四个人只剩下两个,剩下的一个身埋地下,一个身居地下,永远两隔了,就算是最后一个团聚的美梦,也被编导的镜头和观众的合理想象无情刺破。虽然是剧烈的剧情和情感变化,一波接一波的冲突往前推,却让人能够理解、能够接受。悲喜的交替看似就在两三天之间,就在一夜之间,就在一场大雨,却是一早就注定的了。

我们探究悲剧的源头在哪里呢。似乎是贪欲,主人公一家从扯谎开始,发展到做局、再到欺骗;似乎还有怜悯,为前任保姆开门引狼入室,又不忍心杀人灭口,却被反杀;还似乎是贫穷,一切都是生活逼出来的。但从一开始,这群人物就已经被纳入了悲剧的命运,考了四次大学考不上,全家失业,早就无法翻身了;与他们斗的也是同样的人,狡诈而顽强的前任保姆,还有她在地下室躲了四年多的老公。他们身上都有同样的味道,无论装得多么好,那股地下室的味道、地铁的味道、穷人的味道,渗入骨头渗出衣服,无论用什么样的洗衣粉,也洗不掉,换不了。

从不同的角度读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能读出不同的意味。比如美丽的女主人,她身上是什么味道呢?她至少是精明而又愚蠢的,善良而又伪善的,温婉而又凶恶的,自信而又虚荣的.,充实而又空虚的,甚至还能读出阶层固化、阶级斗争,总之她没有地下室的味道,虽然她不讨喜,但她可能是与现实最接近的人。

故事总有前后对比,有的是一个事物前后的表现功用有所变化;有的是类似的一类事物前后进行呼应比较。比如一块风水石,招来了财运,也招来了霉头,还成为了伤人的工具,直到最后被弃之山野;那条内裤,是底层人做局害人的工具,也是高层人增加情趣的工具;主人家的小儿子几年前被“鬼魂”吓晕过,最后又被同一个鬼魂吓昏死过去;还有不同地方的马桶,不同品质的酒,不同时代的童军等等。还有地下室,金司机从自家的半地下室,搬进了真正的地下室;前任保姆幻想着和丈夫住进豪宅,最后一起葬身豪宅;穷人家的女儿偶尔偷偷抽支烟,妇人家的太太忘情时候想的要毒品。这些是讽刺,抑或哀叹呢?

寄生虫到底是寄生于老婆的丈夫,寄生于丈夫的妻子,还是有寄生于豪宅的一群;寄生虫之间,到底是共生,还是下作而激烈的争斗;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结局是宿主除掉寄生虫,还是寄生虫杀死宿主,或者其实是宿主在寄生吸血于寄生虫。

在一出人间悲剧中,没有人是无辜的。没有人不是坏人,也没有真正的坏人,每个人都在寄生于他人,每个都感到不够幸福。

悲剧可以让人深思其悲剧性,因而比欢乐的结局更深刻,或许还能使人从悲剧中反思出希望之光。就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一家人一起喝酒聊天拌嘴的日常,停留在人与人朴质交往间的简单情感,停留在寄生的人对宿主扭曲而真挚的感恩,停留在女孩与补习老师跨越味道的界限怦然心动的偷偷一吻,让幸福不要停留得太短暂。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11】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让我欢喜的港片了,曾经的香港古惑仔系列,警匪系列,江湖武侠系列都曾经让我热血沸腾,可惜后来同类型的电影总是感觉没有那么精彩,后来有一段时间我都是几乎不看电影的。甚至这一次,也没有报什么期待去看的,没想到最后惊艳了我,真的很高兴又看到这么一部精彩的电影。

男主角李问,临摹的画作无比逼真,但赝品始终是赝品,无人赏识一幅幅赝品,而自己的爱人女主阮文创造的画作被人们争相抢购,女主为了帮助男主一直将两人的作品一直捆绑在一起,女主为了将自己和男主捆绑在一起甚至多次和自己的代理人发生争吵,男主无意中听到二人的争吵,甚至自己仿制的赝品被女主挂在自己的展会上被观众贬的一文不值,心灰意冷之时被祖传假钞制作人“画家”拉拢,在“画家”的威逼利诱和现实的压力之下加入“假钞制作小组”,几人合作力求制作最完美的假钞。为了保证制作出来的假钞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不择手段去获取一切原材料,“画家”为了获得原材料血腥地杀人,甚至为了报父仇直接端了仇人的老巢,整个基地几乎无人生还,“画家”的冷血和疯狂让男主李问萌生退意。后来,“假钞制作小组”老成员鑫叔因为破坏行规,使用假钞购买了一个古董钟,被“画家”知道之后按照行规处置,鑫叔当场枪杀,远在澳门毫不知情的吴家四美——老婆孩子一家四口死于非命,如此冷血残忍的“画家”让李问决定退出“假钞制作小组”。终于,在“画家”绑架了女主阮文及其未婚夫,握着李问的手枪杀了其未婚夫,使得李问当场反叛,联合曾经在基地救下的防伪专家秀清击毙了制作小组包括“画家”在内的所有成员。此后,李问和秀清隐居在此前“画家”为其购买的度假酒店中,李问无意中看到报纸上说阮文将会为其未婚夫举行追悼会。决心回香港参加追悼会,在等候机票的途中被警方抓获送到香港警局,阮文带着律师团队前去保释,李问以为香港警方提供“画家”身份说明的方式被保释。结果警方根据李问的描述,抓到的却是自己人。

实际上,李问就是“画家”。

甚至李问所招供的一切一切,大部分都不过是自己的臆想罢了,根本没有李问这个人,从始至终“画家”就是“画家”,而且李问所描述的女主阮文不过是“画家”在加拿大制作假钞基地旁边的邻居罢了,李问爱上了女主,并且时常偷窥女主,将自己代入到女主的生活中,在救了烧伤之后的秀清之后将对方整容成了阮文的面貌。后来来警局保释李问的,其实是秀清,在保释出李问之后,二人计划逃亡至菲律宾,秀清在将消息透露给警察之后二人在香港海域被包围,秀清选择引爆炸弹和李问同归于尽,实现自己两人“在一起”的愿望。

其实,我感觉编剧还是对男主比较仁慈,在最后“画家”落网之后,警察拿着照片去询问真正的阮文时,阮文居然认出了照片上的男人,自己曾经在加拿大的邻居。其实,可以更残忍一点,真正的阮文觉得照片中的男人眼熟,却不记得这个人曾经在哪里见过。这样,一切从头到尾不过是“画家”的一出独角戏,所谓的女主不过是由一张陌生人的脸所臆想出来的罢了,这个女主甚至记忆里都无法寻到这样一个疯狂的男人的存在。男主惨上加惨,悲上更悲,女主,则是完完全全地遭遇无妄之灾,被一个自己都不记得的人毁了人生,恩爱的未婚夫被杀,自己的形象被一个陌生人臆想,可怜至极。

李问可能是“画家”仅存的一点作为普通人的认知所分化出来的角色,亦或者,李问根本就不是“画家”,这些前后矛盾又看似流畅的情节不过是混淆警察的假象罢了,亦或者,最后逃亡的游艇爆炸,不过是为了终结李问和“画家”以及秀清这两个人罢了,毕竟死亡才是一个人的终结,是时候换一个新的身份活下去了。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可是,真的其实不存在,存在的一直都是假的,那么,真真假假又该如何分辨?真假又有何意义?到底谁才是主角?谁才是配角?主角和配角是不同的人?还是同一个人?还是根本没有主配之分?

这些,或许下次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会找到答案。但是下一次再看这部电影,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电影无双观后感【篇12】

每个人都想要上天堂,但没有人愿意死。

一个声音说:天堂是美好的,我应该上天堂;另一个声音说:生活是美好的,我不能死。

两个都是我们的真实想法,但是…只有死了才能上天堂。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里,并非只有一个自我。

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提到过一个细思极恐的实验。

一个小男孩患有癫痫,医生为了治疗切断左右脑之间的连接。脑科学家将这个小男孩作为实验对象。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分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左脑控制右边的身体,右脑控制左边的身体;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等功能,右脑则主要负责形象思维相关的功能。

实验人员首先问这个小男孩,你长大了之后想做什么?小男孩(的左脑)回答说。

我想当制图员。

为什么说是小男孩的左脑在回答呢?因为右脑不会说话,而且左右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已经切断。制图员,是小男孩左脑的.理想。

之后实验人员问了同样的问题,但换了方式:

把问题写在一张字条上,并且遮住小男孩的右眼,让他用左眼看这个问题。然后给了他很多带字母的卡片,让他用卡片拼出自己的答案。这次他的答案是——

赛车手。

一个声音说:当制图员吧,工作稳定,没有危险;另一个声音说:当赛车手吧,又酷又刺激,多棒啊!

要知道他只是有癫痫,并没有什么精神疾病。这个实验说明,大脑中本来就不只有一个自我,只不过正常人的大脑中,信息可以充分交流,总有一个声音最终胜出,做出反应。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会,面对一些重要选择,可能会纠结,可能会进退两难。但我们最终总会选择其一,做出决定。

那如果有一天,我们对这个选择,这个决定后悔了呢?如果我们对做出选择的那个自我,心生厌恶了呢?

这就是最近热映的电影《无双》想要探讨的问题。

电影里有一段台词是点睛之笔,正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必须付出代价;就算你现在说不想要了,也还是要付出!

我们的主角面临一系列的选择,换句话说,他需要付出一系列代价。

想要成功么,想要配得上你爱的人么?那就把你画的画卖出去,卖很多很多钱,成为世界闻名的画家。

没人买么?想要体验画画的快乐么?那就帮我作假,临摹大师的作品卖钱。

想要钱么?那就跟我们一起印假钞,一起干掉对手,一起枪林弹雨。

每一个获得都是那么诱人,让他憧憬,于是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但每一项成本又都是那么高昂,让他害怕,于是他在回过神后拒绝付出。

不,我是一个遵纪守法,有前途的艺术家。总有一天我会成功,会有很多人高价买我的画。我会住上大别墅,衣着光鲜,喝最名贵的红酒,在最有名的画廊办个人展览,我为什么要干违法的事?

什么?杀人?我这样的老实人,看到别人拿枪都会害怕,听到炸弹响都哆嗦,怎么可能会杀人!只有为了最爱的人,我才会鼓起勇气冲入险境。我不会为了赚钱冒这样的风险,就算有人拿枪指着我也不行!

什么?失去心爱的人,却拿别人当替身?不可能,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做不到。

可你分明都做了,一步一步地越陷越深,做的时候,你的脸上甚至还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不不不,这肯定是另外一个人!都是他拉我下水,都是他自作主张,都是他逼我、骗我、误导我……才会发生这么多可怕的事。

可你分明在羡慕他的敢爱敢恨,雷厉风行,你时刻都想要变成他。

不,我可以给他一个名字,一个身份,一张脸。

别傻了,他就是你自己,你所厌恶的那个自己。

这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挣扎:人不总是理性的,总会在诱惑面前做自己清醒时不会做的事。可以一生小心谨慎不做这样的事(比如老实人),或者做了之后承担责任,又或干脆放弃良知(比如连环杀手),都能达到自洽和平衡。

但如果良心未泯,又不愿承担应有的代价,那就只好否定自我,想要把那个自我剥离出去,就要受到最深的煎熬。

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是珍珠。其他的印假钞、杀人、剧情反转,都不过是装珍珠的盒子。说来说去都是人性,演来演去都是内心戏。

有人说《无双》抄袭了《非常嫌疑犯》,我觉得算不上『抄袭』。

有一部电影叫《十二怒汉》,后来国内买了剧本的版权,又翻拍了一部电影《十二公民》,非常好看。

请允许我斗胆定义一个『剧情重合度』,最高为 10 ,最低为 0。如果一个电影和另一个电影的剧情像《十二公民》这样完全重合,而又没有购买版权,那就是完全的抄袭,重合度为10;如果一个电影和任何电影都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重合度为 0 ,完全『原创』(这样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认同前面的定义,那我要说与《非常嫌疑犯》比对,《无双》的剧情重合度顶多是 1 ,不能算抄袭。

现在的电影都是在讲故事,天下的故事套路就只有那么多,有一点出彩的改动就很不容易了。如果你拍一部电影,全剧任何地方都和其他电影不同,那这个电影没人会喜欢。因为喜欢 = 熟悉 + 意外,更招人喜欢的是那种老戏新唱,在大家都熟悉的故事里加一点变化。

有人说《无双》的故事框架和《非常嫌疑犯》一样,这没错。但故事框架这个东西,就像饺子皮,故事怎么讲,人物怎么塑造才是饺子馅,决定了电影的水平。

《无双》这部剧重点是表现主角内心的冲突,《非常嫌疑犯》里没有。其实比起《非常嫌疑犯》,这部电影更像《搏击俱乐部》、《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最后一段甚至像《穆赫兰道》。

《非常嫌疑犯》里,整个犯罪团伙根本就不存在,只不过是嫌疑人的捏造;《我是谁》里,双重人格只是嫌疑犯脱罪的障眼法;《搏击俱乐部》里根本没有犯罪行为,也没有什么道德上的挣扎。他们和《无双》都不是一回事。

即便是采用同样的故事框架,也没有任何问题,不叫抄袭。越狱电影在《洞》、《芭比龙》、《胜利大逃亡》之后,还有《肖申克的救赎》;拳击电影《洛奇》之后,还有《铁拳男人》、《铁甲钢拳》、《百万美元宝贝》、《勇士》;篮球电影有《光荣之路》、《卡特教练》;他们都是在同一框架下讲了完全不同的精彩故事。

即便你看过前面提到的所有电影,《无双》还是值得看,它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他比《非常嫌疑犯》好看十倍。

我看过两本小说,都是讲有一块石头,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通了灵气,去到人间了却前生恩怨。年少时冥顽不灵,稍有不如意就摔摔打打,还到处惹祸,经历一番世事磨练后,最终大彻大悟,皈依佛门。

是它们互相抄袭么?不是的,这两小说,一本叫《红楼梦》,一本叫《西游记》。

相关攻略

相关新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