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首页 范文大全 正文

项脊轩志教案十篇

2023-12-06 12:37:49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项脊轩志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文本研习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3、有人认为第三节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

4、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5、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项脊轩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唐宋派”

⒉介绍“项脊轩”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⒊介绍文体“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⒉知识点归纳

⒊编写结构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

⒋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

四、具体分析

㈠析“可喜”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明确: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喜〈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⒉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明确:

狭小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安静

※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⒋齐读、小结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

㈡析“可悲”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诸父异爨

母亲早逝

悲〈祖母厚望〉细节(白描)

妻逝无聊

⒉明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归有光的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

明确:

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作者感情

诸父 东犬西吠…

鸡栖与庭 兄弟隔膜

天伦不再 家道败落

无限感慨

母亲 叩门扉曰 关怀爱抚 母爱难忘

【“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

爱期待 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

【“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穿插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林纾

⒊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欢愉惨恻”的情感。

⒋小结

作者围绕项脊轩,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追念母亲祖母妻子,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清梅曾亮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五、归纳写作特色

选取生活琐事,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

六、全文归纳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项脊轩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语句背后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人生阅历对文字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课前准备】

1、发放学案。熟读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简答下列问题:

(1)家中老妪对作者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2)“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2、在学案中补充原文中删除的一段文字“项脊生曰……”,便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

此文虽以书斋名称为题,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怀人。作者怀念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性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对文本的解读。

二、横向比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

(一)品读关键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1、文章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开篇,为何不介绍项脊轩就是作者的书房,却介绍为“旧南阁子”?这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项脊轩”得名由来,并联系古典小说中关于建筑物名称的繁复表述,结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读“旧”字。作者曾说“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宣公”是归家最早赢得功名的人物,类比屈原《离骚》中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见作者对自己的家族充满自豪感。

明确:“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这句话蕴含了祖母怎样的感情?祖母为何不将这块象笏传给作者的父辈们,却要传到隔代的孙子——作者的手里呢?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象笏”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内容,将父辈读书无成与作者静心读书进行对比。

明确: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个重要的男性。祖母将他使用过的象笏传给作者,语气中充满自豪感,同时又是对作者的肯定与期待。所以作者接过象笏时,其内心应充满着使命感。

3、研读下面“项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为何写蜀地清、诸葛孔明这两个人物?

PPT(补充原文):

项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点拨:此段为作者十九岁时为此文所作的结尾。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体会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记》,作者在《陶庵记》中曾说“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可见司马迁是少年归有光的偶像。

明确:十九岁时,作者以此段结尾,是为了说明典故中的两个人都曾默默无闻,后来扬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终将如此。加之对司马迁的崇拜,这一段其实是在书写实现自我的抱负。

小结:分析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了作者—荣耀、使命、梦想。他们虽然没有面对面和作者说过话,但是他们借助房子、笏板和书中的文字,传递给了作者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

(二)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检测预习作业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家中老妪对“我”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明确:作者8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家中老妪是他和已故母亲之间的一条纽带,所以才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通过老妪讲述的平常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问题二:“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模拟情境,请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

明确:祖母的三句话中,语气从关心到激动,从激动到期待。

问题三:“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请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小妹”说话的神情,推测妻子及作者听到这句话的心情。)

明确: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小结:母亲、祖母、妻子,这些女性给作者—关怀、期待、温情。她们为作者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使其在寂寞书斋中坚守梦想,也成为其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综上,我们由文本的研读过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分别给了作者在书斋中读书的力量与支撑,是其坚持读书的深层原因。

三、纵向比较: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文字特点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结尾?请说一说理由。

PPT:19岁时,《项脊轩志》结尾:“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三十几岁时,《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确: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二)比较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段

1、最后一段中“庭有枇杷树”与第一段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两种树木的描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明确:“兰桂竹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表达了少年归有光的志向与审美情趣;“枇杷树”蕴含生活气息,甜蜜而温暖。枇杷树的茂盛反衬出作者生命中至亲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2、最后一段中“余久卧病无聊”与第一段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中的“我”的形象特点有何不同?

明确:“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乐的,而“久卧病无聊”的作者,是寂寞悲凉的,可见在不同的年龄,作者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3、最后一段“今已亭亭如盖矣”与第一段中“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之景,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满赞美欣赏,表达了作者少年时内心的愉悦,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的却是含蓄凄凉、哀婉感伤。“以我观万物,故万物皆着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投射。

小结:比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可以发现:作者的生活环境、心境都随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细密多言走向内敛安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四、课堂小结

19岁的归有光,以“项脊生曰”结尾,三十几岁的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结尾,从“说”到“不说”,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是生命流转的结果。远祖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生命的河流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微写作:课后阅读归有光散文《先妣事略》,与《项脊轩志》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在表达方式、情感上的异同,不少于150字。

项脊轩志教案 篇5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1.把握重点字、词、句。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比得软脚病?????

项脊轩志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

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计

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项脊轩志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断句练习:

1、日过午/已昏3、鸡/栖于厅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7、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

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

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平凡之景

第二教时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项脊轩志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断句练习:

1、日过午/已昏3、鸡/栖于厅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7、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

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

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平凡之景

第二教时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项脊轩志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习

(1)、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 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2)、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3)、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 (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 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 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 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习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题材及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感情,品味作品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难点:

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二、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以身边琐事着笔。“项脊轩”是他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

三、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散攵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四、题目解说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以“喜”贯串。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中“小鸟时来啄食”的“时”字换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

“时”——时不时。小鸟飞来飞去,有动感,有生活气息,给人一种庭院里生机勃勃的感觉。“时”写出了小鸟对庭院的喜爱,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从侧面突出轩中的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突出人与自然的融洽。“偶”——说明小鸟不常来,偶尔飞来,没有那种亲切感,也不能表现出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2、“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有何妙处?

明确:

“满”——突出作者好学。读书人以书多为荣,自己有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半”——项脊轩是朝北的,由于建筑物的遮挡,月光不可能全照在墙上,用“半”字符合事实。因为是半照,不会给人一种白板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朦胧感。

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可喜”的事情。

明确:

环境之可喜(修葺项脊轩)、读书之可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景色之可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4、为何祖母平平常常的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这与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

祖母的一句话,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增加,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犹在耳旁,而自己科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构思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一一写来,渐渐营造出“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禁,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与全文融为一体。

5、散文贵在形散而神聚,本文写的虽是平凡琐事,却感人至深,这得益于作者在选材上下的功夫。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通过细节和场面描写,寥寥数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产生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琐事,这些琐事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作者心中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事件,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无睹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显得更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吓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但这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6、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第一,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微。

第三,修葺项脊轩,反映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

此文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项脊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中心,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7、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其感情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

同样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不一样。

①对母亲:

写法:借“老妪”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音容,表现对母亲的怀念。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原因:作者早年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妪的转述及回忆进行的。

②对祖母:

写法:作者将祖母的遗教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

原因:作者“束发”“读书轩中”时,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所以作者采用回忆的笔法来叙写。

③对亡妻:

写法: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

原因:写妻子,既是出自对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之情。

八、写作特点

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有两部分,且不是写于同一时期,而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的时间与妻子去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③善用叠字,情景交融。

本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写出对母亲的思念;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用“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抒情更为真挚,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九、补充资料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抄袭,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十、总结全文

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布置作业

项脊轩,为作者书房,“室仅方丈”,也是一个陋室。试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作比较,说说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志有什么不同。

课后训练

1.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

(1)室仅方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墙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凡再变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又发生变化。

(4)吾妻来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返回;还给,归还。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得

①不能得日

②得不焚

(2)当

①以当南日

②他日汝当用之

(3)置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②内外多置小门墙

③沛公则置车骑

(4)殆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③丧失殆尽

(5)过

①日过午已昏

②从轩前过

③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④是寡人之过也

(6)之

①儿之成,则可待乎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

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④先妣抚之甚厚

⑤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7)以

①垣墙(8)而

①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②客逾庖而宴

③余扃牖而居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⑤往往而是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粗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客逾庖而宴

(2)乳二世

(3)执此以朝

(4)垣墙(5)内外多置小门墙

(6)东犬西吠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8)雨泽下注

(9)使不上漏

(10)前辟四窗

(11)时至轩中

(12)庭中通南北为一

4.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妪,先大母婢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5.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6.室西连于中闺。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7.鸡栖于厅。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1)一丈见方。

(2)到处。

(3)变了两次。

(4)女子出嫁。

2.(1)

①得到、获得;

②能够

(2)

①面对、对着;

②应当

(3)

①放置;

②设置;

③放弃,丢下

(4)

①恐怕,可能;

②危险;

③近,接近

(5)

①过去;

②经过;

③超过;

④过错

(6)

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③代词,那;

④代词,她;

⑤助词,的

(7)

①连词,表目的,来;

②介词,用;

③介词,依靠

(8)

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顺承;

③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④代词,你的;

⑤连词,表修饰

3.(1)名词作动词,吃饭

(2)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

(3)名词作动词,上朝

(4)名词作动词,砌上墙

(5)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6)名词作状语,对着西家

(7)名词作状语,亲手

(8)名词作状语,往下

(9)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10)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11)名词作状语,时常

(12)数词作名词,一体

4.(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特殊句式:被动句,“焚”在此处有被动的意思。

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译文: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家有老妪,尝于此居”。

译文:家中有位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室西于中闺连”。

译文: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7)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鸡于厅栖”。

译文:鸡在厅堂里歇宿。

(8)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余自束发,(于)轩中读书”。

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

相关攻略

相关新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