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首页 范文大全 正文

狗十三观后感范文

2023-10-20 08:56:43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下面是编辑为您精心挑选的“狗十三观后感”。一部杰出的影片有能力引导人们思考,当我们完全投入到作品中时,会有很多的心得和领悟。观众的反馈对于作品的创作者和推广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才能引发情感共鸣。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您掌握实践技巧!

狗十三观后感 篇1

去看了《狗十三》,哭得断气,事实上我看什么都能哭得断气。看电影还是得一个人去看,约了人就有偶像包袱就要忍住眼泪,如果还化了妆那更不能哭,看场电影卸个妆那还了得。

刚开始觉得李玩挺讨厌的,就像青春期的你我一样,吃饭时捧着个碗坐电视机前看电视,不吃的东西吐掉。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以为那就是全世界。更有代入感的是电影里那个旱冰场跟我小时候常去的超像,装满了自以为很酷的杀马特少年,抽着烟。

少女李玩以为,家人的爱是无条件的。他们爱的形式或许粗暴,但爱的投放对象一定是她。李玩的狗——爱因斯坦丢了,爷爷遛着去买菜的时候丢的。和全天下其他的少年少女一样,她拼了命找它、冲着家人生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音乐排解苦闷。而家人处理的方式是,找一条长得像的狗来告诉她爱因斯坦找到了。她很生气。她说狗找不到了可以一起慢慢找,为什么要弄一条假的非说是真的。我认为这里所讲的是“爱的方式”。中国的家长们,他们不愿意和一个伤心的孩子朝夕相处,他们不愿意处理你的情绪,不愿意去理解一个孩子,不愿意花时间沟通。你看起来不好的时候,他们总是想以一种最简便的方式,糊弄或者暴力之类的,迅速地让你“好”起来。

少女李玩离家出走了,找堂姐的男友喝了酒,堂姐的男友把她送回家。“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他说。回家后,她爸打了她,大哭之后,他们又和解了。

到此为止,电影也还是温情的。后半部分就太残忍了。

李玩的叛逆来自于她的爸爸和爷爷奶奶都爱她,而李玩的懂事来自于,他们也有可能不爱她。他们告诉她,她的后妈和她爸爸有了孩子,他已经一岁了。

她爸答应带他去看天文展,因为一个饭局而没能去。她爸因为她喝酒而打过她,饭局上却叫她敬酒;她的弟弟有妈妈保护着,而李玩只是一个被防备的外人;爷爷奶奶陪着她弟弟玩儿,弟弟顽劣,打了奶奶推了爷爷,却被全家人宽容了;她的弟弟打了狗,狗咬了弟弟,狗被丢弃了;为了不破坏气氛,她在她爸爸的`饭局上吃了狗肉。“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那个男孩儿说完这句话,李玩人生的真相突然飞快地砸中她。没有人等她,没有人等她造出铠甲,她只能被砸得头破血流。

后来她拒绝了那个爱她的男孩儿,我相信她也爱他。他在脖子后边儿纹了“玩”,她把世界地图画在橙子上送给他。后来在路上遇到了走丢的爱因斯坦,她掉头走了。变成一个大人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有些东西再好,再喜欢,也没有办法拥有。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做好失去的准备,或者直接放弃。

电影有一些我非常喜欢的地方。

一个是李玩她生活富足成绩优秀,她的成长不是建立在什么死了亲人破了产这种戏剧性的悲剧上,而是极其细腻地叙述了一个少女意识世界的根基如何不动声色地倒塌,这很难。

还有一个是电影对所有人物都留有余地。爸爸毕竟没有把狗真的送去狗肉店,毕竟对让她喝酒感到心虚,毕竟为自己没有做一个好父亲而落泪。后妈毕竟还与她保持表面的和平。这些人太像生活中的成年人了,所以好像都值得原谅似的。但对我个人来说,“平庸之恶”也是恶。就好像电影里李玩问“这个单词怎么读?”“hypocritical,伪善的。”她重复地念道“hypocritical,hypocritical,hypocritical,hypocritical。”

还有一个细节。一天李玩回家的时候,楼下停着辆救护车,一个胖子被捆在担架上运上救护车,他的手臂上别着“大队长”的标志,他嘴里发出鸟叫的声音。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李玩和她堂姐说:“楼上有人养鸟,每天能听到鸟叫。”堂姐说:“不可能,什么鸟晚上叫啊。”

在电影的结尾答案揭晓,那个李玩想象中的鸟,只是一个被困在童年的精神病人。

可事情总是这样。我们的周遭,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在你毫无保留的时候狠狠推开你,当你有了戒心,懂得距离,它才会过来拥抱你。

狗十三观后感 篇2

人生就是不断的跌倒了,再爬起来笑笑,说一句,没什么大不了。

电影的最后停留在李玩的弟弟在学滑冰,不断的跌倒,不断的爬起,他想要寻求帮助,可最终还是自己爬了起来。

整篇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成长的故事,在他的成长当中有一条叫爱因斯坦的狗,故事的情节不想多说,给我的感触很深,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没有什么特效,仅仅就是“真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流浪狗收容所没有找到爱因斯坦的'时候她对爸爸说了一句“谢谢”。一句谢谢代表了她接受了现实。

最后在酒桌上父亲的客户给她夹了一块狗肉,当她把那块狗肉放到嘴里的时候也说了一句“谢谢叔叔”,这一句谢谢代表了她妥协了。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真的很难受,想到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不得不妥协,因为只有妥协了才能成长,因为只有妥协了你才能继续往下走。

成长其实都是痛苦的,无一例外,只是每一个人的痛苦可能不一样,就像电影中接完前妻的电话。女儿问了一句,“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问完之后,七尺男儿捂住了女儿的双眼,他早已泪流满面……

作为父亲,他何尝不知道女儿的接受、女儿的妥协,他也没有办法,面对这个社会他也要去接受,也要去妥协。也许就是在女儿问到前妻他俩是如何开始的时候,他回忆起了以前的一点点的单纯和美好,回忆起了自己一路的接受和妥协,终于没有忍住,泪流满面。

既然每一个人都一样,虽然经历的痛苦不一样,但我们走过的路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在这个社会中。所以即使不断的接受,即使不断的妥协,也让我们在接受和妥协中心存一点点的美好留给未来的自己……

狗十三观后感 篇3

其实看海报就大概能够想象电影说了什么,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为你好”式的试图掌控。

这么想来,题目也未必不确切。

人对狗的要求是什么?

聪明、忠诚、听话。

人对人呢?

聪明、忠诚、听话。

如出一辙。

据说电影最开始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后来改成了《狗十三》,整部电影以狗来命名,但其实是以狗为引子,来讲述人的故事。

我打上一段的时候,最初打错了一个字,打成了“以狗为影子”,唔,结合题目,这么说也说得过去,以狗写人。中文太多时候真是有趣。

电影一开始,小女孩李玩正在谈论平行世界。因为这段时间我根本没看到剧透,我以为这会是文艺片的基调,永远不会说人的话。接下来的情节让我发现我错了。

一个喜欢物理的女孩,但在父母和老师的干预下,她修改了学业,选择了英语。

这是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常见的冲突。此后,在电影中,类似的冲突不断出现。让孩子们改变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陪他们去参加人际关系晚宴,让孩子们放弃一点点找狗

这种冲突不仅仅出现在电影里,也出现在非常多的家庭里,而这种家长和孩子的价值观冲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贯穿整个生活的,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几乎每一项决定里,几乎都有着这样的冲突。

屏幕上李玩在浴缸里哭的时候,我在屏幕外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和她一样不停落泪却又无声无息。

有朋友说,要不是旁边有人我也哭了。人有很多次,不愿意把悲伤的声音放在人面前,所以我们的许多眼泪都是无声的,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一个人蹲在地上,一个人在黑暗中。然后擦干眼泪,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有时候只有我知道我有多难过。

还好我这些年,开始能够把这样的难过倾诉出来,不能够让a知道,但可以说给b听。好在我运气足够好,有足够多的朋友愿意听我絮絮叨叨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不开心和难过。

但是李玩显然还不是能够完全倾吐情绪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她吃下红烧狗肉说谢谢叔叔的时候,也许家里人看到了她变得“懂事”了,但是其实她的内心只是更加压抑和绝望了。

狗十三观后感 篇4

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女主角“陈玩”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缩影。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却很少耐心地对待过她的感受。“陈玩”最喜欢的小狗丢了,一家人面面相觑,却连找都没帮她找;“陈玩”父亲为了和领导喝酒,耽误了陪“陈玩”去看天文展的时间,结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没看成;“陈玩”父亲为了在领导面前有面子,让不会喝酒的女儿给领导敬酒······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家长的作风,他们只管你吃饱穿暖,不管你心里是开心还是委屈,而且还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陈玩“最后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么让爸妈开心,可是她自己却开心不起来了,因为她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最后当她看见自己最喜欢的狗“爱因斯坦”时,她不想去触碰了,因为她的心里再也不是敢于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够委屈求全的“大人”。

“陈玩”所谓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并非真的长大了。当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被人重视时,我们就会把真实感受隐藏起来,转换成让别人能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别人,这样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烦了别人,却委屈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不敢对别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长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过程,我们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让我们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陈玩”的讨好型人格,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自己。我们应该在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后努力去纠正,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学会向别人提合理的要求,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大人”。

狗十三观后感 篇5

阳光下的悲剧

——观电影《狗十三》有感

原创: 禾边鱼

刚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在看的过程中,我不断审视自己的学生时代,也不断审视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心有戚戚,强烈的观感涌上心头,于是述诸笔端。

《狗十三》的主角叫李玩,一个十二岁的小女生,刚上初中,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她母亲小时候离家出走,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一个弟弟。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

热爱物理学的李玩给狗取名“爱因斯坦”,但那条狗在一次事故中迷路了。李玩不仅对爱因斯坦的去世感到难过,而且他的家庭也不安宁。为了安抚李,他的家人用同一品种的另一只狗代替了爱因斯坦。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李玩越来越沉默。

随着继母和新哥哥的加入,李娜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当她的加人称她的新小狗为“爱因斯坦”时,她开始发现她无法逃脱这个世界为她编织的谎言。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从老师的角度看到了一个叛逆任性的学生。李玩的叛逆、任性,我的学生身上都有,电影中父亲的那种无奈、伤感,我是绝对能体会的。但触动我心的不是李玩的叛逆,而是看着一个充满个性的女孩成为大人眼中的“好女孩”

李玩因为她的狗——"爱因斯坦"——走失而内心悲伤,进而耍性子,可是在父亲的"爱"的教育下,变得收敛,妥协。爸爸说,“爸爸打你是因为他爱你”,“我在这里是为了你”,“我这么大怎么能这么无知?“这些台词现在不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吗?

在这种教育下,李玩变得越来越“听话”、“懂事”。即使她最后在街上看到了迷路的“爱因斯坦”,她也不相认识对方,害怕“爱因斯坦”会认出她来。为什么李play不敢认出爱因斯坦?电影没有解释,但我们都能理解李娜在那一刻的表现,因为她害怕!

因为害怕,所以要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害怕,所以要自愿或者被动地拔掉身上的刺;因为害怕,所以要杀掉曾经不符合"规矩"的自己。这是多么残忍的现实!这样的悲剧,每时每刻都能在中国的家庭里上演,都能在我的学生身上重现,而且这样的悲剧都是在阳光下发生的。

看完后我是悲哀的,原因三点:一是自己的某些教育行为正在扼杀学生的"个性",二是我竟无能为力改变这样的现状,三是我也是这种教育的牺牲品。

我非常疑惑,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李玩充满个性,向往自由。这没有错。可是李玩父亲教给她的生活道理,也没有错。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有人会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实有一个平衡点吗?李玩最终的屈服妥协才是最后的平衡点吧?

我班上有一个小女孩。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她在每个人面前都很活跃。我和她说话,她想四处看看;我批评她,她还是不能安静下来。不过,她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每次老师或同学向我“报告”她,我就头疼。

于是我非常狠的批评她,直到把她说哭,可是她依然不改。后来了解到,原来她有一个暴力的父母,但凡是不符合"规矩",解决的方式一定会有"武力"的存在,甚至某天她到我这里哭诉,要状告她母亲"家暴".那一刻,我是又心疼,又无奈,之后我便很少甚至不跟她父母讲她在校不符合"规矩"的事情。

从那之后,貌似有些好转,但仍然错误不断。

我认为这个小女孩的问题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她本天性活泼,而父母希望看到一个合乎"规矩"的文静女孩,所以每天"教育"她,然后没有很好的教育方法,就用**世界所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但是效果只是让孩子变得"不像自己".

实在没有头绪,我不想看着在阳光下再发生这样这样的悲剧。但问题是我解决不了。除非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否**族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确解决不了,但是我可以在今后改变自己的某些教育行为,找到一个更好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能有能张扬个性,也能让他们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让孩子真正享受阳光,生活最终都是一部完美的喜剧。

任重道远······

狗十三观后感 篇6

时代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改变,狗十三的情节对大多数家庭早已不存在,但是在老一辈我相信是存在过的,那时青春时的锋芒吧。

当我看不到结尾时,我想到了老师的家庭对孩子们的伤害。除了重视男孩胜过女孩,也有家长只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老式的教育,真的伤害了很多人。

而看到后面,通过李玩不再与之相认 ,我想是怕再次失去,养狗的都知道,失去自己的狗狗会有多心痛,而最后让弟弟的行为来彰显姐姐,是为了突出姐姐吧,他所受的苦,他所经历的事,他的卑微与无助,让我们更加清楚看到那时候的孩子吧

至于为什么叫狗十三,狗是爱因斯坦,十三是李玩的年龄,确实,从一只狗狗的离开,到再次接受另一只狗狗,有过无奈,也曾试过抛弃,我想,是因为李玩内心的勇敢,与坚强,让结局变成这样,不是很富贵,但是很和谐,如此我们应该也会知足吧!

狗十三观后感 篇7

周末得空看了一下《狗十三》。

每个孩子不是生来就带有说明书,每个家长也不是培训之后才上岗,所以,我个人觉得不要完全站在某一方上去批判另一方。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1、并不是单亲家庭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家庭健全的也会发生。父母全工作,没空照顾孩子,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缺乏沟通和管教时,孩子就容易叛逆,当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要用暴力解决,不要推卸责任,还是要多沟通的,不要完全让孩子听从大人的观点。

2、只读国学经典有用,其他无用之论。国学是值得去读,但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读还是不读,要看个人所处环境和兴趣等。小孩子虽能按大人意愿学国学,但他并不懂其中含义。

3、当你某一科学习好时,老师和家长还会要求你不偏科,其他科目也一块好。

4、任何困难都不能让自己堕落,李玩经历了许多心酸之事,但她依然是向上的,她能懂得分界线在哪里,而不去跨越它!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希望不会左右你的看法!

狗十三观后感 篇8

今天看了电影《印度合伙人》,感触颇深。电影讲述了一个深爱妻子的普通男人的故事,他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修理工,为了爱妻的身体健康,研制出了低成本的卫生巾生产机。

在印度,女性的生理期被认为是不洁净的,是会玷污神灵的,于是,生理期的女人会自觉把床铺搬到外面去,并且避免和任何男性包括自己的丈夫接触,因为她们默认自己是脏的,不能与家人一起吃饭,厨房也是她们的禁区,女学生在生理期也不能去上学。

由于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压制,她们只能用旧衣服、脏抹布,甚至树叶、锯末解决,卫生状况堪忧,很容易感染疾病甚至死亡。男主人公拉克希米,出于对妻子无比的爱,把工作丢在一旁,执着于自制卫生巾的大事业。但是这条路不好走,被家人误解,被村人鄙视,甚至要吊死他,妻子也受不了他的疯癫回了娘家各种困难接踵而来,但是这些都没有压倒他,因为他要让妻子的羞辱变成尊重,他有深深的使命感,他不但要让妻子有尊严,还要让全印度6亿女性有尊严,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了,最终打破了一个国家长久以来的陈旧观念。

他的大爱堪比圣人,他改变的是人们长久以来牢不可破的陈旧观念,给了女人尊严,并且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俨然一位救世主。他为什么能承受那么多压力呢?我想应该是因为意义,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曾经有一位美国记者观察过特蕾莎修女照料一位千疮百孔、散发着恶臭的病人的过程,他觉得那个过程如此恶心,他说即使有人给他一百万美元他也不会做。特蕾莎修女听他这么一说,微微一笑回应道对啊,即使给我一百万美元我也不会做。

这个电影,男人女人都应该看看。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或者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也同理),不光是默默付出的意思,还可以激发男人潜力。电影的男主人公,正是因为看到妻子生理期的痛苦与屈辱,激发了他自制卫生巾的念头,这就是创业的开始。现在的年轻人,想要创业,却毫无头绪,是不是因为没有找到真爱的人,潜力无从激发啊?

有理想有目标的状态很好!主人公拉克希米确立了自己的目标,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他的生活是充实的,是有意义的,是充满希望的,他不会浪费时间,他不会有拖延症年轻人如果总是犯懒、拖延、得过且过,或许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实现目标的意愿不够强烈、缺乏坚毅的品格。

一个人的行动力是否强,就体现在日常小事中。拉克希米看到街上卖的打鼓小猴的玩具,受到启发,改造成切菜机,减轻妻子做饭的辛苦。看到妻子坐在自行车后面不舒服,马上动手给妻子坐了个椅子。看到妻子生理期的痛苦和屈辱,动手自制卫生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要行动起来,不能只是空想,而迟迟不肯行动。

这让我想到一个实验:两组人分别做陶瓷杯子,第一组被告知做得越多越好,第二组被告知要做出最完美的杯子,结果就是,第一组作品很多,而且不乏品质不错的作品,而第二组却迟迟不动手,一直在思考推翻再思考,最终作品很少而且质量不佳。

总之,电影不错,值得一看,更重要的是看完之后的思考和应用!让我们不断进步吧

狗十三观后感 篇9

这个影片围绕着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讲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爷爷买菜把狗丢了,然后女孩子疯狂找狗未果,家人为了平息这件事买了一条狗说是原狗,女孩经过爸爸的教训接受了这个事实,再和另一条狗培养出感情后,因为弟弟的挑逗狗,导致狗的反击,从而第二条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终狗绝食而亡,还有一件事就是爸爸为了酒会而失信女儿没有去天文馆。

女孩一直不懂大人的世界,却一直被要求在大人世界的规则中选择妥协。最终,女孩在路上见到了她的原来丢的狗,却没有再去相认找回,因为她知道,她无力保护着它,带走可能是更大的伤害。全剧大人一直不懂的,原来有的东西,是不能被替代的,他们总以为狗就是狗,丢了买一条回来就好了,反正就只是一条狗,所以在剧的最后,第二条狗绝食死亡后说再买一条狗,就足够说明了这一切。孩子要的也不仅仅只是一条狗,还有那一个感情,所以才会在第二条狗来的时候要把狗送出去。全剧一系列的冲突细腻的体现了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认知冲突。

有时候就在想,大人们都是从孩提时光过来的,为什么不能理解孩子们的想法。我们的家长,老师们,他们都是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理解,或者说不能去感受孩子们的感受,我们等大了总会对我们的小孩或者说别人的小孩说,我们也是从孩子时代走过来的,你们所做的一切我们都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人的记忆啊,总是容易丢失的,我们只记得自己从那个时候长大,却忘记了我们那时的思想和感受,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代沟,我们只记得我们从前是个孩子,却忘记了我们孩子时期的模样。还是说,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的在杀死从前的自己。

狗十三观后感 篇10

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可是成长究竟是什么?

我想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

有人说成长是《天才枪手》里回国后的小琳在父亲怀抱里的哭泣,有人说成长是《最好的我们》里耿耿高考后拨不通的那个电话,有人说成长是《闪光少女》里西洋乐学生帮助民乐的学生登上的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还有人说成长是《狗十三》里李玩平静地与自己的爱犬擦身而过……最近一部描述成长的国产电影在朋友圈掀引发了一阵刷屏热潮,电影的名字叫《狗十三》,是曹保平执导的国产青春片,据说因为太真实所以封被禁五年,12月初解禁上映,收获无数赞誉,更有观众评价其为“十年来最好的华语片之一”。

翻看《狗十三》的豆瓣影评,满满都是观众们的共鸣,或无奈或愤慨,影片主人公李玩经历的那些不被理解的心酸,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不得不成长的妥协,我们也都曾经历过,有人说“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而我们都是被害者。

其实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角色不是主角少女李玩,而是另一个少女李堂,一个同样在成长的少女,一个被忽略了的重要角色。

对待感情,她是冷静成熟的大姐姐

初登场时,李堂是作为贴心玩伴出现的,在李玩与爸爸冷战中被派来陪伴李玩,名为补习英语,实为缓和父女关系。

在爸爸和奶奶的看来,李堂很优秀,全班第二名,是个典型的不用操心的好孩子,而这个好孩子却做了件叛逆的事——早恋。她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李玩,并带她见了自己的男友。

“你爱她吗?”李玩这样问。

“你怎么用这么老土的词!爱?不知道。我喜欢他,我总得喜欢谁吧!”

这就是她早恋的理由,如此率真任性。

然而生活的剧本总会充满意料之外。

在随后的日子里,男友和李玩却越走越近,她慢慢变得像个局外人。我以为她会歇斯底里地大吵大闹,但是她没有,她以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冷静处理了这件对她伤害至深的事情。

“我爱你”,她用仿佛醉酒的语气对男友说,

“我知道。”

“我们分开吧!”转身离开,干脆利落。

那一刻我知道这个女孩儿长大了,她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感情。

对待家人,她是温暖懂事的小棉袄

据影片的侧面交代,同在一所中学的李堂应该比李玩大一两岁,但在处理爱犬走失的事情中,她却表现出了“小棉袄”的贴心。

初闻狗走丢时,她第一时间安慰心急的妹妹李玩,“丫头,你别着急,狗都是认识路的,说不定爱因斯坦一会儿就回来了”。

当李玩焦躁地在深夜里漫无目的地寻找爱因斯坦时,是她与爷爷一起跟在李玩身边。

当李玩因为丢狗事件与家人矛盾升级时,是她挽着奶奶,无声地劝慰。

当发现家人拿了一条假狗糊弄李玩时,是她第一时间出声声援李玩,表达了对此不赞同。虽然后来,她因为形势所迫站在了家人一边。

当众人热闹地庆祝李玩弟弟的生日时,只有她发现了角落里失意的李玩,并走到她身边安慰她。

当发现未归家的李玩与前男友在一起时,她没有任何责怪,只是摸了摸妹妹的脸。

当李玩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时,是她带来了李玩的爸爸为她加油助威。

当李玩赢得了物理大赛的名次,拿到了重点高中的保送名额时,也是她与有荣焉地说“你老姐我都兴奋死了”。

这就是李堂,一个称职的好姐姐,一个贴心的小姑娘。

在李玩成长之前,她是李玩与家里的润滑剂,缓和着李玩与父亲时而紧张的关系。在李玩成长之后,她是李玩与家里的隐形纽带,是李玩唯一愿意倾吐心声的对象,因为同样年纪,同样的成长,只有她最懂得、最关心这个妹妹。

对待初心,她是热血坚定的守护者

影片结尾时,李玩认出了爱犬,却任由它跟自己插肩而过,最后云淡风轻地对李堂说,刚刚那只狗好像是爱因斯坦。

而李堂呢?她二话不说转身冲了回去,找到遛狗的人,逼问你的狗是不是捡来的?它是我们的狗,丫头你快叫叫它。彷佛丢的是她的狗,而独立旁观的李玩倒像个局外人,与家人拿来假狗糊弄李玩时的场景相似,只不过两姐妹的反应完全相反。

李玩长大了,明白爱犬在自己身边不如在别人身边幸福,所以她不认,并且说害怕爱犬会认出自己扑过来。

那一刻,李堂的脸上出现震惊与心慌,因为她明白这个小妹妹成长了,但是这究竟是好是坏呢,她不知道。

“我想要一个李堂这样的姐姐,”看完电影后,我对同行的朋友说。

“我也想啊”!

果然,美好总是让人向往。

谁的年少里不想有李堂一样的姐姐!

她会跟你分享秘密,带你结交新朋友,维护你的愿望,安慰你的失落,守护你的初心,她比任何都希望成长,也比任何人都不希望你成长。因为成长很痛,她都知道。

成长很痛,如蜕皮换骨,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钱和足够的爱,我们终究还是要成长,这对你,对世界,都好。

愿你的成长中能遇到李堂姐姐。如果没有遇到,那么愿你成为李堂姐姐。

相关攻略

相关新闻

精品软件